1.五龙抱柱 有什么来历?网上看到的。

2.冬季泰州兴化旅游景点介绍 泰州兴化旅游攻略一日游美食

3.其实,园林,桥梁等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体现了一种文化,请你谈谈你学习后的感受

4.什么植物代表青龙

5.七十二泉名字的来历是什么?

五龙抱柱神功_五龙抱柱

洛阳瀍河东关爽明街(明清时称龙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太祖赵匡胤就诞生在这里。正月十三到十六耍龙灯,并久负盛名,并鼎盛于清朝。双龙系火龙和青龙,火龙象征赵匡胤,青龙象征赵光义。东关双龙之称由此而来。

东关双龙起驾时,先行起驾仪程,燃放长鞭一挂,由社首引道到火街北端宋太祖庙前,也就是夹马营石碑边舞动最精彩套路后,开始朝城内方向进发,在龙灯前面有大红宫灯一对,其后是门旗、对旗、帅旗、尖子旗、彩旗等。再后是挠阁,那些少男少女以民间或历史故事为素材,或扮成十八里相送,或扮成千里送京娘。挠阁之后是捎子棍和火弹子开道,随后是四十八面大锣,四面牛皮大排鼓,二十四面巨铙,十二面大铙,惊天动地威风凛凛,最后是火龙和青龙。龙灯就舞一阵或表演双龙戏珠及舞龙抓珠精,但更精彩者便是在老城十字街由数十人搭成人梯,然后传递龙头,层层升高,龙身盘绕于高梯上,龙头左右摇摆,龙顺人梯步步高升,龙头升至顶端浑身抖动,龙尾在下来回盘旋,龙头左右摇摆,再用自己配制的烟火时时发光真如巨龙口喷一般,此时金鼓齐鸣,表演达到了高潮,气氛十分热闹,场面十分壮观。 沔阳高跷龙灯是湖北省仙桃市人民倍受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彭场崇墉村的艺人,把高跷、龙灯结合表演,技艺高超,为人们所惊叹,是沔阳舞龙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就龙身而言 ,长度和一般龙灯差不多,然而龙节比一般龙灯少,一般龙灯为十三节至十五节,龙节之间跨度短,便于玩地龙灯;沔阳高跷龙灯只有九节,龙节之间跨度长,便于踩高跷(高达2米)舞龙灯。就龙衣颜色而言,沔阳高跷龙灯有两条,一条黄龙一条赤龙;而一般龙衣不限颜色。玩高跷龙灯的人要打脸挂须,装扮成戏剧“十大名角”,由旦角玩珠,武小生玩龙头,丑角玩龙尾,其余七人玩龙身七节。

高跷舞龙人必须同时具备三大基本功:踩高跷的本事、舞龙灯的技巧、武术功夫。高跷龙灯关键看舞龙头的人,重要的是舞龙时,龙头要甩得开、转得圆,因为崇墉龙灯的下嘴是活动的 ,龙头向上时龙口张开抢珠,向下时龙口闭拢,活灵活现,极是好看。沔阳高跷龙灯可玩花样、以天盘、地盘、地滚(俗称懒龙翻身)鱼咬尾、半边月、青龙盘柱、五岳(玩五张方桌)等十几种技艺,穿插进行。玩龙灯阵容强大,威武雄壮,成为仙桃民间传统舞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曲周龙灯,源远流长,有千年历史。1982年经北京民族文化宫专家鉴定,确认为汉民族龙灯代表,在京展出并收藏。1989年再次由曲周县文化馆制作新龙一条,送京收藏。曲周龙灯后任技法和造型别具一格:龙角用竹篾制成,长盈尺,上尖下粗;龙目过去用猪膀胱制成,现用500度—1000度灯泡代替;龙须用麻染制为绿色整个龙身用绳索串连上百个竹圈而成,每间隔两米,下设一把手,少则七把,多则九把;龙鳞用窗户纸染就,火龙染成红色,水龙染为蓝色;龙尾用麻束扎一米长左右;龙的总长度在15—25米之间;龙体内的灯用折表纸先搓成半尺长的捻子,再入锅用动物油熬制,以牛油最佳,亮度大,不易熄灭。整个龙体造型特点是:巨口张、目生光、角尖厉、须飘扬、身婉长,尾刚劲、千鳞万甲,神飞扬,威武壮观。

曲周龙灯舞法多变,计有二十多种招式,其中以钻龙、滚龙、盘龙最为精彩。钻龙分钻头和钻尾二式,舞龙人鱼贯从龙头或龙尾钻过;盘龙分盘头和盘尾两招,舞龙者叠起罗汉让龙缠绕人身,巍然屹立;滚龙是让龙在地上翻滚,舞龙人从龙身上翻腾飞越;舞龙分两法,一是在行进间进行,让龙摇头晃尾,如太穿遨游,一是原地抡舞使龙上下翻飞左右盘旋,意为神龙发威,气吞山河,极为壮观。

在舞龙时,党由一舞蜘蛛相配合。蜘蛛大为篮球,用铁丝网制,外罩红纱,下设把手,内然油捻。若二龙对舞,蜘蛛在其间称之为“二龙戏珠”,煞是好看。

在院最近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河北邯郸市极富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曲周龙灯”终于成功入选,继而为国家级“非遗”名录填补了一项空白。 又叫“灯龙”,此种龙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镇。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出灯,十五结束。“灯龙”由九节组成(意为:老龙被斩为九节),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纸,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龙身各节用细篾扎成圆筒形,外糊清明纸。龙尾亦用细扎成鱼尾形,用红布带将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并在龙头、龙身、龙尾各节内点一蜡烛灯,似为灯笼。舞灯龙时非常热闹,前有二至四对排灯开道,标明此灯龙是哪个村寨或街道的巨龙,排灯后还有鱼、虾和蚌壳、灯笼等,在锣鼓、号角声中晃头摆尾,畅游各街头巷尾。玩灯龙的动作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参……等。灯龙所到之处鞭炮不断,烟花弥漫,围观者水泄不通。有的人家为了迎接灯龙进屋,门前排列大花筒炮36对,鞭炮数万响,望胆大者进院一试。灯龙进入院内,四周门外的花筒炮、鞭炮腾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时除灯龙各节有灯光外,其它灯光全熄。灯龙在鞭炮与焰火余光中飞舞,十分壮观。舞灯龙者,大多赤膊绑腿与巨龙翻腾融为一体。灯不熄,龙不停,鞭炮不断。一旦灯龙口中喷水,主人便拉着龙须挂朋披红,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龙队伍。如果舞龙者胆小,怕焰花、鞭炮,到门前煤龙抬头敬礼则退场,就得不到主人的彩绸,品尝不到上等佳淆。所以,舞灯龙者,都眼快手快舞技高强的能手。灯龙进院,尽管焰火横飞,都烧不着龙身和人体。舞技不强者,也有舞着巨龙进院,光着竹圈出院的情形。 灯龙玩到农历正月十五日结束,从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烧龙日。烧龙,是在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进行,烧龙时,把龙放在地上,众人把事先准备的花筒炮、烟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对龙身喷去,待龙燃烧完后,众人啊声连天,尽兴跳跃一阵,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浇水冲去,意为送龙归海。 因此龙用稻草扎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扎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须的龙头,用一捆稻草索扎成与龙头颈一般粗尺多长的七节龙身,再用一把稻草扎成鱼尾形的龙尾,一共九节,用稻草间隔地串连起来,每节插一根竹木杆为把。舞草把龙,主要在土家农村山寨举行,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为舞草把龙时间,舞龙的意义是中包含驱瘟、防火两种。

驱瘟。农历五六月间,是田间稻草苗猛长期,天气炎热,病虫多发,其中毁灭性的病虫害为稻瘟病,在科技落后无法防治的时代,土家农民以舞草把龙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出发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顺路舞到,舞的动作与灯龙相同。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迁火焰。农历的五月端午节前后或七月间稻谷即将成熟期在村寨举行。舞龙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间放一盆水和一筛子五谷杂粮,候舞龙队伍来。舞龙队伍中除了舞九节草把龙外,有一条将一丈长的竹子从中破成船形,在中间装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着。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随后自由观众若干。舞龙队在土老司领头下,从村头第一家开始由上而下顺次进各家堂屋后,龙头向堂屋神龛做三点头行礼,接着绕堂屋一圈,再舞各种花样。此时,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状与第三章打水枪一样)吸盆中水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为灭火),土老司抓筛中五谷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为堂屋大门外时,舞龙队出门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后,把草把龙和火焰抬到溪沟边烧掉,浇水回海。舞龙迁火焰的意思是:请龙把火焰神迁出村寨,以免火灾保平安。 传说很久以前的元宵节,众人观龙灯会,有三个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劲,手舞足蹈,跃跃欲试,情急生智,举起他们坐着的长板凳,模仿龙灯舞耍起来,十分快活。以后逐步形成传统体育,平时以健身,节日期间表演比赛,深受土家人的喜欢。

板凳龙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普遍长条高凳,由三人抬举,两人在前一人居后的简易式板凳龙;另一种用细篾扎成,有龙头、龙尾、龙角、龙眼、龙嘴,再糊上各种颜色的鳞片,把扎成的龙放在板凳上,四只木脚以示龙爪,非常形象美观。

板登龙有独登龙和多登龙两种。独凳龙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头两只脚,第三人双手抓住后头的两只脚。舞时要求头尾相顾,配合协调。当头高时尾要随低,头向左,尾则随向右摆;头往上引,耍尾者松手换位。舞龙尾者必须由步法灵、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担任。舞龙头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龙,由九条长凳组成,第一节为龙头,第九为龙尾,其余为龙身。龙头在耍宝人的带领下,时起时落,穿来拐去,活像出水蛟龙,整条龙要求配合默契,节节相随。板凳龙的动作有:二龙抢宝、黄龙穿花、金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现今,板凳龙表演已搬上文艺舞台。 土家族的泼水龙,亦是一种盛大的民间体育活动,早在土司时期就普遍兴起。泼水龙,是用柳树条扎成,由龙头、龙身、龙尾和滚宝组成。龙的全身一般为12洞,即每月一洞,闰年为13洞。龙头有眼、鼻、嘴、舌、角、须,形象逼真,龙尾翘上,能左右摇摆。举龙头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长者,龙身、龙尾随人着举。滚宝,也是用柳条编成如圆球状,在龙口前上、下、左、右飞舞,形成龙抢宝。

舞泼水龙,是在农历六七月烈日当空时议定于龙日举行。这天,土家山寨家家户户将装满水的水桶、水盆和泼水的水瓢、水枪等放在门前,待吹牛角、唢呐和敲锣打鼓的泼水龙队伍来到门口,在鞭炮声中男女老少,齐用水瓢、水枪、木盆的水不停地泼在水龙和赤身舞龙人的身上,谁家的水泼得多,就预兆谁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泼水龙时,全村寨男女老少可自由参加泼水,场面激烈欢快,热闹非常。 迎龙灯为义乌农村欢度春节的古老待统文化活动,较大的村庄几乎都有。迎灯的日期与天数各村不尽相同。一般是农历正月十一至十八元宵节前后迎龙灯。

义乌的龙灯以板凳龙居多。板凳龙的龙头是木龙头,一般是用樟木雕刻的,施粉填墨,漆朱描金,琉璃灯。龙头有“中殿”,为小型木雕双层殿阁,雕梁画栋,曲槛回廊,相当巧丽。龙身有多片龙节和抱筐灯串连而成。每片灯板,长约1.3米,宽约18厘米,厚5厘米,中段装灯2盏,灯距约70厘米。灯板两端,钻有圆孔,俗称“桥灯”。连接时两节灯板对准圆孔,插上一根圆木柄,闩好。人即持此木柄游行。灯壳用细竹篾扎成龙节、圆抱筐等形式。龙节先用白纸糊好,再用红绿两色画龙鳞;圆抱筐就用稀薄透明红纸糊成。  (图为义乌苏溪镇新院村龙灯的盘灯表演)  龙灯出迎时,先行为百子灯、堂灯、牌灯的仪仗队,继为火铳、乐队,手持香烛行灯的头手。再是龙灯队。龙尾也是木雕,龙鳞涂金而成。最后是两人抬的铜锣铜鼓压阵。龙灯迎至村庄广场,“摆斋户”上香点烛,陈列牲礼供 拜,鸣放鞭炮,龙灯在广场,两个摇叉带领,龙灯做三进三反的“圈灯”(俗称旋灯)时,尾随头行,穿进绕出,我往你来,笑语喧闹,纵情欢乐。此外还有龙串肚、五梅花、凤凰展翅等花样。龙灯的精彩重点不在于长度,更重要的是看盘灯盘的圆不圆,紧不紧,龙灯旋入翻出的流畅速度和节奏的把握,精彩的盘灯表演能在不大的空地灵活翻旋,表演龙追尾、龙串肚等花样。  龙灯除板灯外,还有调龙灯、舞狮灯、走马灯、花灯等。  数百年来,迎龙灯是本市农村普遍的“田家乐”,在“小四清”、“文化大**”中,被当作“四旧”而“破”之。少数村龙头、二殿、龙尾等藏下来,没有敲掉。19年起,陆续恢复。苏溪镇新院村是本市恢复迎灯最早的一个村1980年正月十二,组织三百多片龙灯,途径蒋宅、八里桥头、楂林、杜门直到宦塘村。沿途各村观灯者,人山人海。迎灯时间二天二夜,轰动一时。 花桥龙灯盛行于三门县花桥镇的花桥、上宅、两头门等村,始于南宋,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迎龙活动缘由图腾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六落灯,连续四夜举行迎龙活动,历代相承。

龙灯出迎,有一整套吉祥礼仪。包括出迎时间、清龙路、祭祀、起步、行走线路、接龙、送龙珠仪式及龙灯与配套设施的先后次序等都十分讲究,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深受百姓喜爱。花桥龙灯与其他地方龙灯最大的区别是五条龙灯同时出迎。龙分五色,分别为红、黄、青、绿、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不同方位,涵含四海一统,天下和合之意。每种颜色也都有不同的寓意。红代表太阳,寓含希望美好之意;青代表天空,寓含风调雨顺之意;绿代表大地,寓含万物生长、五谷丰登之意;紫代表运气,寓含人与自然和谐之意;黄代表权力、财富,寓含生活美好之意。因此龙灯出迎前,仪式十分庄重。五位在头天戒斋沐浴德高望重的长者,身穿民族服装,在五龙殿前摆下香案,焚香祷祝,先祭天地,请出财神;再至宗祠祭祖、祷祝,完毕,五色龙头朝宗祠牌位点三点,三声铳响,出迎开始,一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狮子开道,锣钹钪锵,号角长鸣,旌旗等全副銮驾先行,财神随后,宫灯再随后,古亭紧跟、五色龙灯压阵,火燎照明,一路迎来,浩浩荡荡。所经之处,龙灯出迎时配有专门民间曲调。起步时用《落山虎》,节奏钪锵有力;行进时配号角;相迎时用《中指绳》,节奏欢快、热情奔放。

制作

综述

龙灯制作工艺细腻、精美。它用2米左右长的木板为底座,两端凿圆孔,以木棒穿孔一段一段接成长龙。长度可长可短,根据村民自发参与的段数而定,短的100余米,长的则达200余米。每段板座上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的骨架,糊以彩纸,再饰以龙须、龙眼、龙角、龙珠,贴上龙鳞、龙鳍、绘贴花纹图案、剪纸等。每段龙身有4盏方形彩灯,彩灯上根据制作人的喜好与风格,或剪纸、或彩绘,图案有花鸟虫鱼、吉禽祥兽、神话传说、戏剧人物等,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综合了诸多汉族民间美术工艺,融合了释、儒、道三教文化及诸子百家思想。龙灯的制作没有专业艺人,龙头由村里的能人集体创作,龙身则各家各户自制,群体传承是其最大的特色。

龙头

龙头的制作,用长2米,宽0.3米的木板为底座,底座用两块木板钉成T形,三端各凿圆孔,以可串木棒连接。在底座上用木、竹作架,制成龙头的骨骼,外面糊彩纸。龙顶插有月亮、方天画戟、令旗、帅旗、威风旗(旗帜图案用刺绣工艺)。龙冠覆以各色四季鲜花。龙眉饰以凤凰剪纸图案,凤凰则由花鸟图构成,按不同颜色的龙配不同的花鸟图。如红龙的龙眉用喜鹊衔梅图、黄龙的龙眉用黄莺穿菊图、青龙的龙眉用凤穿牡丹图、绿龙、紫龙则分别用蝶恋兰花图、和竹雀图。龙面门则以三对双龙戏珠图构成香草云。龙上唇贴有梅、兰、竹、菊绘画,边缘有直香草云,龙鼻下有横香草云,龙鼻上则用喜鹊闹梅插花工艺;龙头两边坠有花瓶球和鸡毛圆球。龙口内含龙珠,两旁贴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或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对联,表示祈祝之愿和尽情欢乐之意。再饰以龙须、龙眼、龙鳞等饰品。融合了剪纸、绘画、刺绣、插花、折纸等民间美术工艺手法,造型大气、美轮美奂。

龙身

龙身俗称龙段,用木板作底座,两端凿圆孔,以龙棒串孔连接。每块板座制作4盏长方形彩灯以作龙身。彩灯内置蜡烛或电灯,可两面开启,称龙灯两面开。彩灯上根据制作人的喜好风格,或剪纸、或绘画,图案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鸟虫鱼、吉禽祥兽、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丰富多彩,包容了多元文化。

龙尾是在木板底座上,前制长方形龙身,后制三岔或五岙龙尾,再贴上龙鳍、龙鳞等。

配套设施

1.古亭,以木料穿榫为架,好似花轿状,外以宣纸糊裱,贴上各色各样剪纸或彩绘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吉禽祥兽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画卷,主要展示民间绘画美术工艺。

2.宫灯。以竹蔑为架,内置电灯,外裹红绸布,底下坠有流苏。

3.旌旗。有两面上绣“花桥龙灯”4个大家的大旗,红底黄字,列号角之后。

4.火燎。用细铅丝扎成漏斗状的铁丝网,连接着木棒长柄。用小块干柴,放入铁丝网中燃烧以照明。由两人各执一把火燎,走在龙头前,晃动火燎照亮道路。这是原始的照明工具,迎龙时一直沿用,以证迎龙的历史久远。

5.棒头铳。用生铁铸成球状,中空可储火药,顶端用木楔塞紧,下端有小孔,插入导火线引火。此圆球牢牢固定在木棒上,故名棒头铳。迎龙仪仗将出动时,先是三声棒头铳,声音响,威力大。棒头铳响后,锣钹齐奏,号角长鸣,一声呐喊,龙头昂起,仪仗出发。

礼仪

1.清龙路。就是摸清龙灯行进路线的道路情况。当地有龙路不回头的说法,龙路上如有障碍物,则要提前清理。清龙路时由两名壮汉在迎龙头天各执一面大锣,沿龙灯所经路线,鸣锣告知群众,各自清理,以免影响龙灯前行。沿路居民都将龙灯所经的道路打扫清理得干干净净,以迎接龙灯的到来。

2.起步。在集中点接好龙灯后,先到五龙殿祭天地。由五位身穿民族服装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长者须在头天戒斋沐浴净身。在殿内摆香案,祷祝平安,再从殿内请出财神爷,按火燎、狮子、锣钹、号角、旌旗、财神、宫灯、古亭、五色龙灯排列顺序。至宗祠,举行祭祖仪式后,棒头铳三响,迎龙队伍出发。

3.龙路。花桥龙灯出迎,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进,这就是所谓龙路。龙路按龙不走回头路的习俗。从五龙殿到祠堂,再沿事先清好的路线前行,观音堂是必经之处,适合龙灯盘旋的大场地(如学校操场)也要经过,便于表演和欢聚。其他主要街道都要迎遍,以便群众接龙。出游完毕后,要先将财神请回五龙殿,然后将龙头放回宗祠,各自方可歇息。

4.接龙。群众将花桥板龙奉若神明,凡板龙出迎所经过的地方,沿途百姓均摆香案,虔诚接龙。接龙的仪式,是在店门口或大门口摆起八仙桌。桌上放香烛一副,清茶(白开水)三盏。谷米茶格(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用木头雕刻而成)上放茶叶、白米、豆类三种祭祀用品,以及供奉水果等。也有的再加酒及三牲礼品,即俗称三盘福礼,用面、肉、豆腐三样。或五牲福礼,再加上鸡、鱼。待龙迎到时,户主即点香插烛,斟酒筛茶,率领全家大小虔诚跪拜。迎龙队伍也必须停下来,龙头朝向门户,双方互颂吉利言辞。礼毕,鸣放礼炮,迎龙队伍继续前进。

5.送龙珠。花桥板龙的每次迎龙活动中,都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送龙珠。在每次筹备迎龙的时候就接洽好送龙珠的对象。接龙珠者必须人到中年,膝下无儿无女,自愿接受龙珠并热情于迎龙活动的人家。送龙珠的时间就在迎龙当夜。当龙灯游完必经的龙路,迎龙仪仗队解散,剩下龙头龙尾,与选出的十几段龙身,重新连接成龙。伴有鼓乐一队,去到接龙珠户的大门前停下。接龙珠户在大门口摆起香案,虔诚跪拜后,由接龙珠户家女主人用手抚摸龙口内龙珠,一长者赠女主人红鸡蛋一个。接龙珠的须敬茶递烟,以及水果招待,在互祝早生贵子、恭喜发财的吉利话后,大家各自散去。也有的富户接龙珠,除以上的例行招待外,还赠送每人一包香烟,另有红包一个送给集体,内有数百元至千元不等,这些都完全出于接龙珠者自愿。解放前龙珠总是送给那些人到中年又无子女的人家,解放后也有送给富户的,可说是人们思想意识随形势的转变而转变。

6.乐曲。花桥龙灯出迎时除锣钹等打击乐外,还配有专门曲调。起步时用《落山虎》,节奏钪铮有力;行进时配号角;相迎时用《中指绳》曲调,节奏欢快,热情奔放。龙灯出迎时与民间曲调相融合,也是花桥龙灯的一大地方特色。

价值

艺术价值

花桥龙灯的制作展示了木匠、竹蔑匠和民间艺术的智慧,集文学、绘画、雕刻,剪纸、刺绣、音乐、戏剧于一体,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使之完善地统一在整个迎龙活动之中,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社会价值

花桥龙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民间艺术的魅力,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迎龙活动的过程不仅是的过程,更是凝聚人心的过程,能为三门湾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佐证。

花桥龙灯多次参加市、县民间艺术大会串踩街活动和三门中国青蟹节活动,使得这一民间民俗活动重放异彩。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龙抱柱 有什么来历?网上看到的。

有“中国最美梯田”之称的绩溪县梅干岭梯田向上西行约2公里处,有一个老徽州罕见的多姓氏千年古村落。这个叫尚村的古村落古时还有一个非常雅致村名,称为“砚瓦村”。

来尚村,不仅仅只为赏花,犹如来到了画里乡村,这里有层峦叠嶂的山云岭,这里有清澈见底的霞川河,这里有花海梯田、小桥流水,还有古朴的徽州古村落和众多的古建筑、古遗迹。 这里“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桃花源”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尚村地处家朋乡西南隅,距绩溪县城40公里,座落在饭甑尖东边岩脚下,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千年村落,周边森林密布,有五个小山丘相拥围抱,人称“五龙戏珠”。

尚村地势东高西低,东边岩小溪、前三园溪及宅后园溪三股山泉水分流村中,沟圳交织结成发达的明暗相间的水圳网,大多闻水声而不见水。

尚村古村落的形成大致可溯源千年,村内有“十姓九祠”即十个姓氏九座祠堂(许氏、周氏、方氏、高氏、章氏、胡氏、唐氏、张氏等)且保存完好,是皖南罕见的多姓氏千年古村。

尚村之“尚”,乃崇尚文化、教育之意,因士族大户,文脉相承,尚村古名又称“砚瓦村”,即家家有砚瓦,户户有毛笔的意思,可见文风之鼎盛。

尚村村内路巷交错,古民居保存完好,依山势高低错落而筑,以姓聚居为主要特色,村南现存乌石堆佛寺,称“岫云古庵”。

村状呈船形,头尾狭长,中部地势开阔,因东西走向三条水圳长期冲刷,中间洼凹稍低,船头在村水口宅下园的位置,船尾高翘,有水即活,似有扬帆出航之势。水口两山夹峙,围拢闭合紧密。山谷清泉,清爽甘甜,冬暖而夏凉。

旧时,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山雾轻绕,宛若世外仙境秘地。最引人注目的,是村南乌石堆佛寺,称“岫云古庵”。寺的东南边两山丘围拢夹峙,寺前一叶荷塘藏露树影,背面山溪泉水流淌不息。原寺内有幅抱柱联,准确地概括了寺院的地理气势:“乌石从白云堆起,尖峰似饭甑飞来。”

尚村传统古建筑特点:一是结构格局不大,依势筑屋,差异性较大。二是室内三雕装饰简单,但明清古韵味浓。三是经数代析产继承,大多转为“众家屋”或使用率不高的“闲屋”。

尚村山清水秀,古风习俗淳朴。人们保持了许多原始的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理念。村中社祠并存,儒道佛合流,大年会等庙会香火不绝。社庙、哪咤庙、汪公庙、太子庙、乌石堆和尚寺等,以位处村边的哪咤庙以“灵验”而香火最旺。

绩溪尚村赏花说说

绩溪县家朋乡尚村130亩葵花相继盛开。

清晨,饭甑尖下,绸缎般的晨雾在尚村的上空徐徐拉开,如美女披纱,如行云流水,如大海波涌。

柔柔的阳光从山云岭的山涧里_散下来,金色的光芒形如一股股暖流流向尚村。

而处于背阴处冷调的雾带则缓缓流向层林,流向尚村,流向阳光处,当冷、暖色在尚村上空交会时,是让人最激动的时候,那是阴阳的交会,是大自然醉美的呈现。

朦胧间的尚村,此时已是山欢水笑,田间地头,葵花开处,黄澄澄,金灿灿,流金溢彩;绿绿的高杆尽头,顶着圆圆的花盘,花盘上蜂飞蝶舞,千姿百态.妩媚动人。

游人如帜,美女如云,摄人如鲫,一簇簇,一团团,花伞、丝巾、花技招展的彩色人流在田间浮动,一幅立体山水美图在这里徐徐展开。

近年来,尚村乡村旅游发展火热,先后推出了葵花景观和晒秋等民俗活动,流转了25亩梯田种植观赏型荷花,打造尚村荷花景观,开展摄影大赛及作品展,吸引了大量游客。

?

更多关于安徽绩溪尚村古村落怎么样?,进入:s://.abcgonglue/ask/81eb841615731666.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冬季泰州兴化旅游景点介绍 泰州兴化旅游攻略一日游美食

重庆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

武隆设治,始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据《寰宇记》载:“以邑界武龙山为名”。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与广西省一县同名,故改“龙”为“隆”,寓兴旺发达之意,更名武隆县,相沿至今。据《明一统志》载:今核桃乡内,一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

武隆县旅游丰富:现重点开发打造了仙女山、芙蓉江、天坑三硚、龙水峡地缝、芙蓉湖景区,创建了芙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芙蓉洞和天坑三硚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区以及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6月,芙蓉洞、天坑三硚和箐口天坑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下面的是新县城中心的三岔路口建有武隆县的形象雕塑—“五龙抱柱”

其实,园林,桥梁等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体现了一种文化,请你谈谈你学习后的感受

兴化千垛景区冬天可以去玩吗

兴化千垛景区冬天可以去玩。

兴化千垛景区冬天有数万只野生鸟类在这里栖息过冬,游客稀少,但景区仍然开放。

兴化市千垛景区,即千岛菜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的千垛镇。

江苏兴化市旅游景点有哪些

江苏兴化市旅游景点具体如下:

1、水上森林公园景区,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李中镇舜川路,是全省较大的人工湿地生态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景区占地面积2000亩,其中森林面积为1050余亩、水面面积为950余亩,园内用林垛沟鱼的立体模式,森林主要以水杉为主,美丽的白鹭在林中穿梭飞翔,使整个景区动静结合,形成了“林中有水、林中有鸟”的水乡景观。

2、兴化沙沟。沙沟是“五县通衢”的中心镇。沙沟位于江苏省兴化市的西北部,东邻盐都,西与高邮、宝应毗邻,北与建湖隔河相望,处于五县(市)交界处,是周边乡镇经济区的交汇中心。沙沟是优良的生态环境示范区。

3、千垛景区,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以“垛田”特色地貌享誉全球。千岛垛田,地形奇特,四面环水,万千水田,或大或小,非常壮观。

每年清明时节,景区四面环水的“垛田”上长满了金**的油菜花,一幅“油菜花开金满地”的壮阔美景,吸引了众多前来观光的游客。

江苏兴化市适合旅游的月份:

兴化最佳旅游时间在清明节之后的一个月内,此时正是赏油菜花的好时节,李中水上森林公园中绿意盎然,也有了春天的气息。

兴化旅游地方

江苏泰州兴化市的旅游景点有:

1、拱极台

拱极台,位于兴化城北海子池畔,台高6米,占地1300平方米,这里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

拱极台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为防御金兵、蒙古兵等北方军队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岛和河道开挖的积土,围绕县衙署四周筑成长约3.5公里的土城和东南西北四门以及四座水关,并在县衙以北的土城南侧构筑高台;根据五行方位及其对应“四象”中的玄武(神龟),将此台命名为“玄武台”。同时,在“玄武台”上建成“襟淮楼”,有着“攻占防守”的意义。元时知县詹士龙曾于此读书,故襟淮楼又名读书楼。

2、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

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是位于兴化市李中镇舜川路东首,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基地,始建于80年代初期,总面积18894亩。目前启动区面积1500亩,其中林地面积1050亩,栽植的10万株水杉、池杉等树木,已成为高大茂密、生机盎然的水上森林园区,目前林木蓄积量1.5万立方米,且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

李中水上森林不同于平常的树木栽种方式,它用特殊的林垛沟鱼的立体模式,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内有鸟”的独特水乡景观。猫头鹰、野鸭、白鹭、黑杜鹃、草鹦鹉、山喜雀等鸟类,野生动物比以前增加10多种,林中鸟最多时有6万多只,正常有3万只左右。是目前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每当盛夏时节,园内树木参天,浓荫撒地,万鸟翔集,清风阵阵,伴随着植物的芬芳气息萦绕其间,真可使游人陶醉其间,乐而忘返。

3、玄武灵台景区

位于兴化城北海池河畔的“玄武灵台”景区,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这是兴化城内最具规模的一处人文景观,拥有七百多年历史。

“玄武灵台”景区在南宋初具规模,至清末民初,特别是明清时代,修建、扩建多达10多次,先后增建了遗爱祠、景贤祠(后改屈子祠)、昭阳书院及碑堂等建筑,受到历代文人雅士及各级-100多人的讴歌和赞颂,由此产生了大量诗文作品,其中诗歌100多首,碑记10多篇,赋3篇,词8阙,序(跋)文8篇。同时更产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俞麟年组织的文人“雅集”的《拱极台唱和集》和《兴化拱极台志》诗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极大地丰富了“玄武灵台”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使其成为与扬州平山堂、高邮文游台相媲美的苏北、苏中重要名胜景观之一。

4、桃花岛生态农业观光园

桃花岛生态农业观光园于2008年6月份组建成立。位于兴化市区南9公里,在临城镇高效农业示范区内,兴泰大道东侧,主出入口与兴泰大道连接一体。园区水陆总面积1500亩。园区中建有特色垂钓中心、桂花苗木圃园、精品桃园、葡萄观光长廊、生态餐厅、休闲、烧烤吧、蒙古包等。

5、兴化古城墙

兴化古城墙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当时兴化人为抗击金兵入侵而挖河取土筑成一圈长6华里157步、高一丈多的土墙。城墙设有四城门,门上有楼,墙外有护城河相依。

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重砌为砖墙,高达11米以上。东南西北四门依次为启元门、文明门、威武门、肇魁门,四楼为观海楼、怀曛楼、见山楼、仰宸楼。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再次全面建造城垣,次年竣工。以后城墙多次修葺。民国时为方便交通增开小南门、小东门、小北门,至此城墙有了7个城门。

兴化城墙在历史上曾多次发挥了抗御外敌的作用。在抵御侵犯者的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知县胡拱辰领军民力拒元兵入侵事迹,双方浴血奋战。兴化城终因无有援兵而被攻破,而胡知县也与城共亡。英雄史事,令人感怀。

1958年,因旧城改造之需,大部分城墙被拆掉。剩余部分因为当时的百货公司仓库、直属粮库等国有企业依古城而建,才侥幸得以保留。20世纪90年代初西门段也被拆除,现仅存东城外墙脚跟一段,保存较为完好,长65米、高5.5米、底宽1.6米、顶宽1.1米。

2002年兴化古城墙被江苏省人民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6、东岳庙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东岳庙是兴化市当地著名的道教古迹。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道教场所。

它位于兴化城内东大街牌楼东路13号,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东岳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庙内供奉东岳泰山神而得名。

东岳庙建筑恢弘,布局严正,尤以大殿最为久负盛名,民间有兴化籍状元宰相李春芳为孝敬父母而修东岳庙大殿的传说。更是为其增添了几许的色彩。1986年,东岳庙被兴化县人民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兴化市委、市又将东岳庙的使用权由市文化馆移交给市道教协会。并投巨资修复建设。完建后的东岳庙,包括牌坊、山门、戏楼、四圣观、吕祖坛、财神祠、五岳楼、斗姥宫、长生院、竟渡庙及生活、消防、商业设施等。相信历经沧桑岁月的东岳庙,将再次焕发光彩,成为兴化市道教活动的核心场所和群众游览观光的胜迹。

7、状元坊

泰州兴化市东城门外,有一条明清衢道,古名通泰。清代起称作东城外大街兴化状元坊。稍东有一条向北伸展的状元巷,是明嘉靖年间状元李春芳早年生活的地方。少年李春芳刻苦好学,独自在胜湖里土神祠里读书。祠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后进清静。地方志称此地为“明少师李春芳读书处”。李春芳二十一岁中举,为考取状元又苦读了十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李春芳再赴春闱。行前一夜,又独宿少年时读书的土神祠中,梦见脱兔滚地为鹿,被他击中其首,醒后顿觉信心百倍。随后回祖籍句容祭祖,夜宿萧寺,留诗僧房壁间:年年山寺听鸣钟,匹马西风忆远公,它日定须留玉带,题诗未可着纱笼。第二年,李春芳中了状元。

状元巷头跨街的石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单门双柱。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李春芳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二零零九年一月五日,泰州兴化市修复了状元坊。

8、郑板桥故居、纪念馆

位于位于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是纪念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的专业性博物馆,1993年郑板桥诞辰300周年之际,在其故居兴化市兴建的。馆舍为三层组合仿明建筑,复道行空,曲廊迂回相接,小桥流水,雕塑壁画,缀以花卉盆景,显得典雅别致,风格独具。这里有郑板桥生平及其艺术成就、兴化历史名人等陈列。郑板桥纪念馆与兴化名胜四牌楼、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园船厅相互贯通,成为综合反映兴化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旅游景点。

9、兴化四牌楼

四牌楼位于泰州市城内牌楼中路,四牌楼里是层层叠叠、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书法匾额,启功、沙孟海、赵朴初等47位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相互辉映,让人目不暇接,小小四牌楼,能让这么多名家青睐,足见其分量。

四牌楼最初建于明代,里面陈列着宋至民国初年兴化籍名人孝子、名宦良臣所获得的匾额,供乡人瞻仰与学习,这些匾额大都由当时的统治者亲书或颁发,传承至今,当属不易,可惜“”中,楼毁匾散。

上世纪80年代,兴化市重修四牌楼,基本按原貌建设,占地面积比历史上扩大了近一倍,也从民间收集到楼中原匾7块,但原来的字迹均已模糊得无法辨认,所幸的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楼顶部的“五岳朝天”仍然是旧时的饰物。

10、李园船厅

李园船厅位于兴化城中武安街13号。船厅建于清咸丰年间,是扬州富商李小波家花园的一部分。其雕刻精致,构造奇特。整个建筑仿佛一艘大船,船头向西,船位向东,船厅南侧有一长行踏边,形似跳板。游人进入船厅,仿佛置身于大船内,两边是走廊,透过玻璃隔扇,可见厅里的陈设。船厅东首上悬扇形匾额,上面刻着“沧浪画舫”四个字。厅顶为卷鹏瓦顶,玲珑精致,船头外面有花台,缠绕的紫藤树干,好似船缆系在岸边。整个船厅有如一艘装饰典雅的大船,荡漾在花草树木之中。

1957年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板桥文化园

板桥文化园位于郑板桥故居(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西侧,虽然规模不大,但文化气息浓郁,她是一座板桥文化艺术内涵十分丰富的园林,其对联、匾额无不体现了板桥的思想精髓。卧听轩是根据先生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意设计的,门口一副抱柱楹联“能糊涂方为智者,肯吃亏不是痴人”诠释了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思想。板桥文化园内的一方池水,定名为楚泽,水榭中“赊月”小匾,表明了板桥先生甘于清贫、守得寂寞的清高思想。园内的“兰竹厅”是因板桥先生擅画兰竹而取名,此厅是先生生前寄居在“浮沤馆”学习和创作场所的翻版。

12、郑板桥林园

郑板桥林园位于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西北角,该地俗称郑家大场,为郑氏祖坟地。此处五条河流交汇,状似五龙戏水,形象凤尾,故称凤凰宝地。郑板桥林园自1986年规划建设以来,经1993年、2003年、2007年三次大的修缮扩建,现初具规模。林园占地9000平方米,仿古建筑物1200平方米。内设陵园区和史料陈列室,陈列室布展反映郑板桥生平的浮雕、艺术成就、板桥道情碑刻、抱柱楹联、名人匾额、砖刻等。有郑板桥书画作品,供游者选购收藏。1995年江苏省人民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3、乌巾荡旅游风景区

乌巾荡旅游风景区位于兴化市区北部,交通便捷,是融休闲、水上旅游观光、农业观光、生态调节、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湿地生态保护区,乌巾荡拥有宽约3.2平方公里的水面和周边湿地地貌,围合空间面积约为8.36平方公里。

乌巾荡是兴化城北紧贴城边的湖泊,相传岳飞抗金时,在此射下金兀术的乌巾而得名,这里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笔下梁山泊的原型,元朝末年,施耐庵回归故乡,面对景色壮美的乌巾荡,曾吟诗一首:“昔人曾去桃花源,我辈今到芦苇荡。蓝天白云映碧波,绿树丛中是故乡”。

14、赵海仙洋楼

赵海仙洋楼又名赵海仙故居,坐落在兴化城东门家舒巷15号内。洋楼始建于清代,是一座仿罗马建筑形式的三层楼房,附有亭台、水池、山等一套仿古园林院落。赵海仙洋楼相传为光绪年间扬州某大盐商出资,江都某大木行主献料为报答赵海仙治病救命之恩,特聘请宁波匠人精心设计建筑赠给赵海仙的。2007年7月,兴化市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洋楼进行了修复。2008年3月市文化局、博物馆对赵海仙洋楼进行了历史资料陈列,并于5月底正式对外开放,重现洋楼当年气势。

15、施耐庵陵园

施耐庵陵园位于兴化新垛镇施家桥东北一百五十米。以施耐庵墓为中心,陵园内陈列有施氏家世表、与施耐庵及其后裔有关的各类文物以及《水浒传》的各种版本资料。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家。《水浒传》作者。卒于淮安,其孙述元遵遗愿葬于此。

墓地四面环水,墓成圆形土堆,高3.5米,直径4.5米,立“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石碑一块,高1.4米,宽0.4米,前有三门砖砌牌坊。东南有施耐庵文物陈列室。园内有赵朴初“重修施耐庵墓记”碑刻。

16、刘熙载故居

刘熙载故居,坐落在兴化市城区小关帝庙巷3号。古老的门楼,在喧闹中独自发散着宁静的幽思。故居分前后两进,陈设简朴、典雅。故居前进为客厅,厅内古桌一张,座椅数把。长门、格扇雕有各色图案,多为兰花、瘦竹之类。线条简洁、古雅秀美,一如刘熙载淡泊、素雅的一生。厅堂正中,悬挂着当年咸丰皇帝亲笔御赐的“性静情逸”的匾额,这四个字是刘熙载一生严谨治学的真实写照。

17、上方寺

上方寺位于兴化北郊乌巾荡公园北首。古刹建于明崇祯年间,可惜于1944年毁于兵燹,寺庙荡然无存。1996年市决定在乌巾荡风景区重建上方寺,按原有风格建筑:照壁、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居士室、禅房、戒台等。寺院西临原始芦荡水泊,构成天然西园与放生池。2006年4月被评为“泰州市十佳旅游景点”

18、板桥竹石园

板桥竹石园位于兴化城英武大桥西南车路河沿岸,主要以绿化与园林景观建筑相结合,总建设用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

园内有斑竹、茶秆竹、黄杆乌哺鸡竹、菲白竹、凤尾竹、孝顺竹、早竹、紫竹、辣韭矢竹、水竹、小琴丝竹、南君竹等58个竹类品种,同时园区内配以各类乔木、花草,营造自然生态园林景观,是兴化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场所。

兴化旅游景点

1、兴化垛田

兴化垛田位于兴化市垛田境内,地处里下河腹部,历史上是由古泻湖逐渐淤积而成的湖荡沼泽地带,在上游来水冲击、下游海潮的顶托下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高低错落的水中土丘。先民们为了抵御洪水,垒土成垛,垛上耕种,形成了垛田。

2、之乡

兴化自古以来,名宦乡贤著书立说蔚然成风。自元至清,县志收录的邑人学术著作有320多部,其中14部被收入《明史·艺文志》,3部被收入《四库全书》。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坛又涌现出一大批颇有成就的兴化籍作家,如毕飞宇、费振钟、王干、顾保孜、朱辉、罗国明、梅国云、庞余亮、刘仁前、顾坚等,成为文坛引人注目的“兴化文学现象”。

3、竹泓木船

在宋代,竹泓就有了制作木质渔船的手工作坊。自宋至今,从事木船制作的匠人代代相传,形成独特的竹泓木船风格,名扬海内外。竹泓造船工艺复杂,工序多,难度大,从选料到断料、配料、破板、分板、拼板、成型、打麻、上油等工序多达几十道。

4、陈堡风车

兴化是水乡地区,风动水车一直是农业排水灌溉的主要农具。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农用风车已不再使用,其风车制作工艺面临失传。近年来,陈堡镇农民徐长龙挖掘研究,传承创新,风车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发明的新型游乐水车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正逐步成为人们观赏和锻炼的器具,在上海、常州、扬州等大中城市旅游风景区中发挥增色增景的作用。

什么植物代表青龙

 (一)

闻名哲学家黑格尔将建筑艺术看作为物质性最强的艺术,把文学视为精神性最强的艺术。人们都知道,石头、混凝土、钢材等建筑材料,本身完全没有精神性,只能按照重量规律来造型物质。任何建筑物要实现其功能要求,必须用工程材料来构筑,并受到力学的制约,它的构件组合和空间造型,基本上是几何形态的、抽象的,难以具体表述它特定的意蕴。而文学是语言艺术,具有表意上的细腻、灵活等独特的优势。建筑语言所碰到的表意上的障碍,恰恰是文学语言、尤其是中国文学语言之擅长。我们的祖先,早就以其无比的聪明,在建筑形象中嫁接上文学语言,充分调动文学语言来深化建筑意蕴。苏州古代桥梁在这方面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取多姿多彩的形式,如立碑石、布楹柱、雕栏板(杆)等,从而丰富了桥梁的建筑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象,不失为姑苏吴文化的一朵奇葩。

立碑石。将文字刻在碑石上,再将碑石组织到桥梁建筑中,是中国传统建筑融合文学语言的一种较为郑重的形式。碑可以是一块纯朴的简单碑石,也可以由碑座、碑身和碑首组成的隆重形象,甚至可以辟建碑亭。这些碑,集文学、书法、雕刻艺术于一身,本身就构成了建筑小品,如北京西郊卢沟桥的碑亭便是典型之作,碑石上刻有《卢沟晓月》,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

苏州古桥桥碑更为普遍。如城东南郊的宝带桥,始建成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16-819年),为53孔连缀石拱桥,全长317米,是我国保存至今的四座古桥之一(见注)。宝带桥北逸有石塔和碑亭,碑亭以花岗石叠砌,单檐歇山造,虽然比不上卢沟桥碑亭那样庄重精致,却也显得古朴素雅,碑亭内置石碑,碑上刻有清代张松声的《重修宝带桥》碑记。苏州吴江风仙桥,南北逸各建有碑亭一座,式样、尺寸相仿,隔河相望,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两座碑亭均歇山顶,正脊雕饰八仙图案,造型秀逸,四脊翼角飞翘,如春燕凌空;亭内均置石栏坐槛,供过路人歇脚休息;两亭碑石上分别阴刻联词,南亭是“化日光天,相安无躁;栉风沐雨,且住为佳”,北亭有“坐而言矣,起而行矣;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生动地描述了过路人安逸安闲的祥和气氛,还激励年轻人放眼未来,去开拓美好的生活,读来颇具情趣。

如今,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还藏有重建望亭桥碑记、西白塔子桥重修记等桥碑。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由吴县顾肇熙记、长洲陈伯玉篆刻的西白塔子桥重修记中,简要叙述了修桥的经历,记载了重修时捐资者姓氏、款额,直至修桥的帐目开支,笔笔详尽地公诸于众。

布楹柱。在桥上设置楹柱,雕刻楹联是苏州传统桥梁建筑最为普遍的现象,如今,许多苏州古桥上仍留存着。它利用汉字一字一音一义的特点,组成上、下联对称的形式,短的六、七字,长的十多字,体例各异、文字幽雅;有的是精炼的赋诗词,是诗的浓缩;有的是通俗的散文调,以流畅的语言,寄寓着深邃的理念;有的是普通的白话文,记叙着修桥者的姓氏、年月。对联联结于桥梁建筑,大多用抱柱,称为楹联,安置于桥洞两边。也有少数布置于桥顶栏柱的,叫做门联。

苏州虎丘山东麓的普济桥的楹联是:“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岩塔影立春秋”。苏州吴县胥口后塘桥的桥联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西山庙桥楹联为:“跨水虹梁新结构,合流虎阜抢潆洄”。苏州市吴江盛泽的白龙桥上的楹联为:“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三尺浪,好从欲水更思源”。南郊五龙桥的楹联是:“钥镇三吴,下饮长虹规半月;支条钟五水,远通飞骑扼全湖”。市西北郊浒墅关丰乐桥的楹联有:“水远天长古口浇连泰渎;年丰人乐,四时风景胜涂阳”。

雕栏板。现存我国古桥绝大多数用石料建造,石雕栏板是桥梁造型艺术的重要方面,其形式多属美术雕刻,少见文字艺术。从广义角度来讲,美术雕刻亦属文字艺术的范畴,如卢沟桥栏杆望柱头上的石狮子和栏板上的花饰就是典型之例。

苏州古城内官太尉河上原来有座叫百狮子桥的,是南宋时始建的单孔石拱桥,用武康石砌筑,粗犷古朴。桥身两侧栏板浮雕狮子,刀法精美。走狮、坐狮、卧狮、蹲狮、数达近百、栩栩如生。如今,该桥已拆除,部分雕狮栏板移于道前街河小桥上。

不久前,苏州市东郊车坊镇发现了一座大觉寺石桥。该桥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重建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古桥两侧石栏板雕饰着精美图案,东侧为双龙戏珠,龙身粗短、飞舞于云雾间,愈显天桥;西面刻有宝珠、蝙蝠、天马、仙人组成的画面;桥头雕饰着持大钵的金刚力士,形象古朴。这些珍贵的美术图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如今,该桥已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栏板文字艺术多见的是题桥名一类,现存的苏州古桥桥栏板正中几乎都有桥名石碑题名。如枫桥、江村桥、乌鹊桥、重建吴门桥、大朗桥、青龙桥、宝带桥等等。至于桥栏板上雕刻门联的,就数枫桥顶上那“行善勿恶”的两幅,北联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南联为“万善孝为先,万恶*为首”。

(二)

古人通过以上这些形式,将文学语言巧妙地揉入桥梁建筑环境中,为古桥建筑艺术的升华,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为人们提供了鉴赏指引。历史上我国许多闻名的风光名胜无不多是有诗人吟诗作赋而成为传世之宝的,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胜枚举。正是以这些碑石、诗文做媒体,使滕王阁、岳阳楼、醉翁亭得以名声大躁。同样,苏州古桥中寒山寺畔的枫桥,本是城中常见的一座普通单孔石拱桥,跨径不打,但有了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才享有其美名的。后来,明代诗人高启有诗赞曰:“画城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更让枫桥的美名走向世界。又如,苏州古城内的乌鹊桥,也是因为诗人白居易的“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的名句而诗意盎然的。

其次,是深化了桥梁这一景物的文化意蕴。给桥梁景点赋文、点题,使之表达高逸情思,通过楹联文字来抒发桥梁建筑的诗韵,是苏州传统桥梁审美的最大特色。在这方面前面已列数例,下面再举几例做一点补遗和描述。如苏州娄门外的永安桥,南北走向,是一座高耸的单孔石拱桥,桥的东西两侧楹柱上各有一副对联,东联是:“潮接唯亭,绝曲烟波迎画鷁;市通官渎,万家灯火耀花红”。西联为:“鼓棹动来,飞泽湖光涵远塔;扬帆西曲,马鞍山色送行舟”。两联遣词美妙,生动地描述出江南潮连烟波、光照万家、塔影逐帆的水乡景色,宛如画卷,令人沉醉。苏州同里镇上的小东溪桥,是建于明代正德元年的古石拱桥,桥身南北两侧楹柱纂刻有楹联,南为:“古桥摇虹迎旭影,罗星晕碧琐溪光”。北对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工整的楷书联词,如今仍清楚可见。这楹联不独吟咏了绿水依依、塔影相映的水乡景色,还记载了当时人们勤奋好学的生活气息,读来情意绵绵、令人倾倒。苏州桐泾桥桥联就更出色了。其北联是:“向东去近抵金阊,望西行远通浒墅”。南联为:“陆地运精功疏浚,出人才恒善栽培”。显然,联词前者指示舟楫航向,后联则别开生面,从开河造桥说到培养人才,寓意深渊、耐人寻味,迄今仍不失启迪之意。古人通过文字艺术展示桥梁建筑境界、升华建桥艺术,无不闪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光华。

再者是丰富了桥梁与书法美、工艺美的融合。古桥上的碑词和楹联文字书法大多出自名家手笔,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字体端庄、苍劲浑宏;论纂刻工艺,既有阳刻、亦有阴雕,融桥梁建筑美、诗文美、书法美和工艺美于一体,真是美哉、妙哉!

(三)

“历史烟云桥上过,人间新事扑面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迎来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春天,苏州城市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大量新型桥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古桥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近些年来,我市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桥梁设计师和能工巧匠携手合作,热情交流、相互切磋技艺,继续和发扬了古人造桥的优良传统,在保护古桥和重建,移建古桥的同时,注重弘扬苏州古桥建筑文化风格,设置小品、配置桥碑、巧布楹柱、遣词咏联,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在重建临顿河徐贵子桥时,配置楹联,由王西野先生赋词,南首是:“桥因贵子留名,波映园姿替月”。

北联为:“两行杨柳临官路,一带楼台接画桥”。

又如,在寒山寺东隅重建了来凤桥,是一座单孔坦形石拱桥,桥身刚劲美丽,如同长虹卧波。桥的两边设置有漏窗和楹联,所配楹联:

东对为隶书:“白莲开近先贤宅,绿凤飞来第九桥”。

西首是楷体:“江枫渔火霜钟动,水廊山村玉镜涵”。

在山塘河改建的新民桥畔,也留了楹联:

“远山拥翠,此去舟行烟水里”。

“新月横波,方知人在画图中”。

为保护苏州城东南隅的老觅渡桥(为始建于元代的古石拱桥),不久前在其南侧新建了气势恢宏的新觅渡桥,在新桥上布置得桥联曰:

“葑溪瞻宝带,揽吴地三分明月。

古渡跨新虹,抒水城千载乐间”。

这些新桥楹联,借景抒情,着力于描叙时代风貌,较好地继续了苏州古桥建筑文化的传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市民的好评。

非凡需要叙述的是前年移建竣工的蟠龙桥。这是按原胥江上的枣市桥原样设计的。该桥为三孔人行石拱桥,两边孔跨径各八米,中孔为十五米,全长56.8米,南、北走向跨越护城河,北接东大街、南接南门路。蟠龙桥的告竣,不仅便利了两岸市民的交通往来,亦为吴门桥与人民桥之间又新添了一景。“蟠龙桥”是鉴于该桥地处苏州古城的古蟠门,且门楼雕有飞龙而得名。

蟠龙桥落成后,苏州市人民在桥址东北堍立桥碑一座为“蟠龙桥碑记,”简要记叙了该桥移建始末。桥顶千斤石上雕有“双龙戏珠”轮回图案,古朴典雅。

在桥的东、西两侧,于墩、台楹柱上,布置了楹联四对,两对为气绝,两对是十一字联,记叙如下:

东侧的七绝是:

“西来挂棹上黄浦,东去锦帆入太湖”。

十一字联是:

“瑞塔凌霄景物千秋留胜概,王虹衔月水云一派赏吴风”。

西侧的七绝为:

“一棹好风泛碧波,三环明月连吴苑”。

十一字联为:

“宋桥添新俦同枕塔影联新诗,吴地重古韵特移江虹映古阙”。

蟠龙桥东西桥堍均配置整洁的花岗石砌驳岸,古栏望柱上安装着一尊尊石狮子,数量之多,难以清点。石驳岸壁间隔地锒嵌着系缆石和泄水孔。蟠龙桥是一座比较高耸的人行石拱桥,为便于两岸群众往来,在宽五米的桥面两边设有自行车上、下行滑槽;桥身南、北两端各安装有四十五级人行步阶,以长条石辅就的布阶,宽约四十厘米,高仅十二厘米,较常见古桥的石级要平坦得多,行人上、下高桥倍感平缓愉快。若仔细察看,每块布阶前沿都粗凿纹理,是防止雨、雪天行人滑倒的措施,……。凡此种种细微处的人性化设计,无不浸润着建桥设计师和工匠们的心灵美。

综观蟠龙桥及其配置的一件件建筑小品,古朴典雅、心旷神怡,不失为苏州环古城风貌带上一成功的杰作。如今,游人拾级登桥,极目远眺,只见护城河水渐渐东去,不时一艘艘游船穿梭而过,好一派迷人的水乡风光。

如今,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继续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只要我们善于把各方面的力量融合起来,苏州古桥建筑文化将得到更好的繁荣和发展。

注:我国四座闻名古桥是:河北安济桥、苏州宝带桥、四川珠浦桥、广西程阳桥。

96根、每根高8米、直径超过22厘米的玉龙竹支撑的全竹展馆将亮相上海世博会园区内。记者昨天获悉,作为德中友好合作项目“德中同行”的压轴好戏,“德中同行之家”展馆将在世博园欧洲展区内亮相,并于今年5月1日至6月30日向公众开放。

七十二泉名字的来历是什么?

龙口花、龙头花、山龙眼、星龙血树、过山龙、

龙爪茅、山龙眼(瓜馥木)、香龙血树、过山龙 (老荆藤)、

龙爪槐、石龙芮、花龙血树、过山龙 ( 红藤仔草)、

龙吐珠、乌龙茶、龙抱柱、五爪金龙、

龙舌兰、飞龙掌血、盘龙参、双花龙葵、

龙角、番龙眼、金龙盘树、阿里山龙胆、

龙芽花、台东龙眼、白缘龙舌兰、台湾龙胆、

龙芽草、水龙、黄纹龙舌兰、龟甲龙、

龙柏、水江龙、龙舌兰、

龙珠、台湾水龙、毛草龙 、

龙珠果、黄花水龙、五爪龙 、

龙眼、火龙珠、盘龙木 、

龙船花、青龙吐雾、青山龙 、

龙葵、白龙船花、串鼻龙 、

龙须菜、五龙兰、拎壁龙

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描述古城济南泉水之多。七十二泉的说法始于700年前。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了济南72个名泉。此后,便有济南七十二泉之说。元代于钦纂《齐乘》,书中把72泉的名字、位置转录了下来。文载:历下名泉有:曰金线,趵突东。曰皇华、曰柳絮、曰卧牛,金线东。曰东高、曰漱玉,金线南。曰无忧、曰石湾,趵突南。曰酒泉、曰湛露,无忧西。曰满井、曰北煮糠,趵突北。曰北珍珠,白云楼前。曰散水、曰溪亭,北珍珠东。曰濯缨,北珍珠西。曰灰泉,濯缨西北。曰知鱼,灰泉东南。曰朱砂,灰泉西。府城内灰泉最大,自北珍珠以下皆汇于此,周围广数亩,当是大明湖之源也。曰刘氏,北珍珠西北。曰云楼,刘氏南。曰登州、曰望水,万竹园内。曰洗钵,登州东北。曰浅井、曰马跑,洗钵西南。曰舜泉,舜祠下。曰香泉。舜泉西。曰鉴泉,舜泉南。曰杜康,南舜庙。曰金虎、曰黑虎,李承务巷。曰东蜜脂,金虎西南。曰西蜜脂、东蜜脂西。曰孝感,孝感坊内。曰玉环,同知巷前,今县衙内。曰罗姑,塌竹巷东。曰混沙、曰灰池,城西南角场下。曰南珍珠,铁佛巷东。曰芙蓉,姜家亭前。曰滴水,又名清泉,西务北。曰灰湾、曰悬清,城西五龙堂东。曰双桃,城西丁子街北。曰温泉,城西石桥北城下。曰汝泉,神通寺内。曰龙门,一名龙泉,神通寺东。曰染池,龙门东。曰悬泉,中宫东。曰都泉,中宫东南。曰柳泉、曰车泉,中宫东远东庄。曰煮糟,四里山南。曰炉泉,南山下。曰白虎,曰甘露,大佛山。曰林汲,佛峪内。曰白泉,王舍店北。曰,曰白龙,龙洞山中。曰花泉,张马泊。曰独孤,灵岩寺。曰醴泉,黉堂岭北。曰浆水,盘龙镇东南。曰南煮糠,葛山窝北。曰苦苣,柳埠东。曰熨斗,梨峪门家庄。曰鹿泉,石固寨。曰龙居,长城岭西。合趵突、百脉,总七十二。

明代,山东按察司佥事、诗人晏璧作《济南七十二泉诗》,对72泉,逐一吟咏。诗中有13个泉名不同于《名泉碑》,新收录了朱公泉、白公泉、双女泉、北漱玉泉、南甘露泉、黑龙泉、鹿跑泉、胡桃泉、白花泉、明水泉、鱼池泉、悬珠泉、道士泉。《名泉碑》中的朱砂、云楼、鉴泉、金虎、灰湾、汝泉、煮糟、炉泉、白虎、林汲、花泉、鹿泉、百脉等13个名泉未咏录。《名泉碑》中的漱玉、溪亭、知鱼、滴水、悬清、苦苣6泉,也分别改为南漱玉泉、王氏溪亭泉、知鱼池泉、清水泉、贤清泉、莴苣泉。另外《名泉碑》中的独孤泉、醴泉,也由长清灵岩和章丘黉堂岭改到了历城天麻岭和康王山醴泉寺(又名四合寺)。

清代,在济南任(同考官)职的文人郝植恭作《济南七十二泉记》。又记有72个名泉,文中又新记录了响泉、冷泉、胭脂泉、当道泉、菩萨泉、双忠泉、窦姑泉、腾蛟泉、虎泉、草泉、南叵罗泉、枪杆泉、试茶泉、琴泉、琵琶泉、印泉、锡杖泉、麻披泉、天镜泉、水帘泉、涌腾泉、团圆泉、避暑泉、冰冰泉、?槿?,计25处名泉。《名泉碑》和《济南七十泉诗》中的36处泉未收记。综上所述,历史上关于七十二名泉的记载共有3处,所列名泉达110个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