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阳之战中,刘秀是如何反败为胜的?

2.昆阳之战是不是历史上真有的事情?

3.昆阳大战,王莽四十万人对战刘秀三千人,为何没能胜利?

4.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有不少,昆阳大战是怎么回事?

昆阳之战陨石_昆阳大战

王寻、王邑带领42万新朝军队,南下进攻起义军,对昆阳形成了包围。

昆阳周围的农民起义军看到敌人来势汹汹,难以抵挡,都纷纷退到昆阳城里。有的将领认为敌众我寡,阵地守不住,主张放弃昆阳,把队伍分散到各地去各自为战。担任太常偏将的刘秀反对这种做法,他说:“如今我们兵寡粮少,敌人十分强大。如果我们集中力量打他一路,还有胜利的可能;分散兵力,只能进一步削弱自己,势必被敌人各个击破,全面崩溃。昆阳是首当其冲的要地,如果昆阳失守,一天之内,其他地方也都会被敌人占领。因此我们只有同心协力,保卫住昆阳,挫伤敌人的锐气,才能够把新军打败。”

起义军其他将领听刘秀这么说,认为很有道理,决定坚守昆阳。这时候,回来报告:王莽的新朝军队已经到了昆阳城北,队伍有几十里路长,只见一路上烟尘滚滚,旌旗蔽天,望不见队伍的尾巴。

这时候,昆阳城里的起义军只有八九千人。起义军领袖王凤、王常和刘秀等人商量,决定由王凤、王常全力守卫昆阳,派刘秀和宗佻〔tiāo〕、李轶〔yì〕等十三人,黑夜里骑着快马从南门冲出去,到附近地区去征集援军。

这时候,王莽的新朝军队已经有十万人抵达昆阳城下。他们看到有人从城里冲出来,知道是去求援的,就赶快过来拦截。刘秀、宗佻、李轶等十三人奋勇作战,杀退了一批又一批敌人,终于冲了出去,分头到了郾城和定陵。他们把两地的几千农民起义军统一组织了起来,由刘秀率领着去援救昆阳。

古代风景画鉴赏再说昆阳城外边。王邑、王寻的新朝军队已经团团围住了昆阳城。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给王邑提出建议,他说:“昆阳城虽然小,但是很坚固,轻易不能攻破。反军的头子更始皇帝刘玄在宛城一带,我们应当用主力去打他,把他打败了,昆阳就可以不攻自破。”可是王邑不接受严尤的意见,一定要先打昆阳。他把42万大军全都压向昆阳,把小小的昆阳城围了几十重。只见昆阳城外旌旗蔽野,尘埃遮天,军号军鼓的声音几十里以外都能够听得到。王邑、王寻还调来了攻城用的云车、撞车和楼车。云车是十几丈高的了望车,居高临下,能够把城里的情况侦察得一清二楚。撞车是冲锋陷阵用的战车,能够用来冲击城墙。楼车是弓箭手用来向城里射箭的战车。王莽的新朝军队,几乎把一切精良的武器设备全都用上了。他们还派遣了一部分士兵。专门挖掘地道,想从地道打进城去。

王凤、王常指挥昆阳城里的汉军,紧闭城门,守住险要的地方。城外敌人射来的箭,像雨点一般倾泻到城里。人们要到井里去汲水,都得头上顶着门板,抵挡飞箭。守城的士兵选好地形,隐蔽自己,坚守住自己的岗位。王莽的新军接近城墙,想要爬城的时候,城上的滚石擂木像冰雹似地打将下去,打得他们头破血流,抱头鼠窜。

昆阳城里的汉军这样艰苦奋战,死守了一个多月,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到六月里,刘秀率领的援军赶到了。他们在离开新军大本营四五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刘秀亲自带着精兵,从背后攻打新军。王邑、王寻听说刘秀只调来几千援军,不禁哈哈大笑,他们用轻蔑的口气对部下说:“刘秀只搬来几千援军,这不是拿鸡蛋来碰石头吗?”他们下令派出几千兵马去对付刘秀的援军。

新汉两军对阵的时候,刘秀一马当先,冲向敌阵,士兵们见主将这样勇猛,也都纷纷拿起刀枪,呐喊着像猛虎一般冲杀过去,王邑、王寻率领的新军,没有料想到汉军这样厉害,他们的阵脚被冲乱了,后退了好几里才站住脚跟。这一仗,刘秀的汉军消灭新军一千多人。以后几天,刘秀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继续进攻,又消灭了许多敌人。

这时候,宛城已经被起义军攻了下来,但是刘秀并不知道。为了虚张声势,恫吓敌人,刘秀派人装成从宛城来的使者,向昆阳城里送信,信上说进攻宛城的汉军已经取得胜利,马上就要乘胜开来支援昆阳。他叫这个送信的使者故意把信丢在路上,让敌人捡走。捡到书信的人拿去报告,王邑、王寻看后大吃一惊,他们认为,如果攻打宛城的汉军增援到昆阳来,自己这方取胜的希望更少了,原来那种趾高气扬的狂妄劲头已经下去了一半。

昆阳城里的守军听到城外喊杀的声音,从城墙上望见敌人队伍开始,知道援军已经到来,就积极准备反攻,里应外合地夹击敌人。

决战的日子到了。刘秀探听到敌人的大本营在昆阳城西的河边,还探听到王邑、王寻仗着兵力强大,又有河流作屏障,大本营的防备不免松懈。于是刘秀带着三千名敢死队直捣敌人的巢穴。当汉军敢死队冲到新军大本营门口的时候,王邑、王寻才从睡梦中惊醒,匆匆忙忙地带兵迎战。汉军由于连日得胜,士气旺盛,个个以一当百;新军由于接连吃败仗,士气低落,都在设法后退保命。双方一接触,新军顷刻大乱,汉军勇猛向前冲杀,把新军的主将王寻杀死,把新军队伍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昆阳城里的守军趁着城西激战的时刻,由王凤、王常率领,擂响战鼓,呐喊着冲杀出来,与援军前后夹攻敌人。王邑见王寻被杀,自己已经腹背受敌,骑着快马赶快逃命。新军士兵们见主将逃走,有的投降了汉军,有的撒开两腿跟在王邑的马后逃跑。前面的人被撞倒了,后面的人也顾不得扶起他们,就从他们身上践踏过去,这样互相践踏而死的就有一千多人。王邑带着残兵败将拼命奔跑了一百多里路,逃到溃水〔汝河的支流,流经昆阳北边滍zhì〕边上,正赶上一阵狂风暴雨,河水漫出河床。士兵们为了逃命,争着渡河,有些人顾不得水深流急,跳进水里,想游到对岸去,结果淹死了好几万人,把河流都堵塞了。王邑、严尤等丢掉了兵器、辎重、战车和抢来的珍宝,骑着马,踩着死尸渡过滍水,逃回洛阳,点点人数,四十二万人只剩下了几千人。

战争结束,刘秀、王凤、王常等派人打扫战场,光是收拾缴获的战利品,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昆阳大战中,昆阳城里的汉军八九千人,加上外来的几千援军,总共才一万多人,却打败了王莽新军42万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昆阳大战以后,更始皇帝刘玄派农民军领袖王匡攻打洛阳,派另一支军队攻打长安。因为王莽新军的主力在昆阳大战中已经崩溃,所以攻打长安的这支汉军很快就打到长安城下,从东北方的宣平门攻入城内。长安城内的市民在少年朱弟、张鱼的号召下起义,跟汉军一同围攻王莽的宫殿。攻破宫殿大门之后,商人杜吴跑在最前面,他一口气冲上宫中的渐台,杀死了王莽。起义军战士跟着上了渐台,他们出于对王莽的仇恨,一块块地分割了王莽的尸体。至此,篡夺了西汉天下的王莽,在维持了十五年的统治之后被推翻了。

昆阳之战中,刘秀是如何反败为胜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昆阳之战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昆阳之战是发生在新朝末年的一场战役,当时刘秀仅有2万不到兵力,却战胜了43万新军,创造了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过双方兵力相差实在太过悬殊,导致有人说昆阳之战是因为天降陨石所以刘秀才能击败王莽,当然这种说法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真有陨石降落那整个人类都会有危险。所以很多人怀疑昆阳之战的真实性,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这场战役的背景,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23年,王莽一手导演的新朝已经呈现崩溃之势。由于施行各种打着高大上旗号的“圣母婊”法令,原本挤压在各阶层的问题纷纷出现暴雷。

随着赤眉与绿林等义军的风起云涌,西汉留下的军事体制也被彻底撕裂。发生在当年的昆阳之战,就是后人理解这段历史缘由的最佳切入口。

在各路义军爆发的初期,王莽的长安宫廷将主要目标对准了源自山东半岛的赤眉。不仅因为他们声势浩大,还在于主要成员来自社会底层。对于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草莽,以复兴儒家盛世进行标榜的新朝,断定自己无法同对方好好交流。因此,大部分可以动用的军事都被用于这个战场。加之官军向来轻视普通流民的实力,也就更愿意从这些“软柿子”身上捞取功绩。

相比之下,源自南方荆州的绿林集团就显得比较特殊。虽然也有流民构成初期的主力,但因为躲避在险要的山地而躲过了第一轮攻击。随后又利用对新朝偏师的几次胜利,打响了自身的品牌效应。他们的后发制人,也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北方战场上的新朝主力。当部分地方豪强势力加盟进来,绿林军又开始进一步极限扩张,并打出了复兴汉室的政治旗号。他们甚至找来汉朝的宗室后裔刘玄,推举为新的皇帝,并因此吸引到更多地方势力的投奔。这其中就有生活在南阳的刘縯、刘秀兄弟。

公元22年,发展到到数万人的绿林军开始北上进入河南等地。通过击败临时增援的新朝部队,顺利攻取了诸如昆阳这类地方城镇,势力直逼非常重要的大城--洛阳。也就是说,王莽的新朝实际上被大体驱逐回了关中等地。长此以往,支离破碎的关东各地也将纷纷脱离自己控制,进而造成局势的全面失控。于是,王莽下令集中可以调集的全部军事力量,在次年对绿林军控制的河南展开重点围剿。

对于这场事关王朝生死的决战,长安宫廷可谓不惜血本。不仅下令由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还为其准备了规模庞大的兵家参谋队伍。地方上的各州郡被要求提供辖区内精锐,由长官亲自率领到位于天下中枢的洛阳集结。很快就凑出了近10万人的作战部队。

然而,由于西汉后期的衰败和新朝自身的破坏性制度,当时的地方州郡部队已经被大大削弱。除了少量还有战斗力的核心之外,大部分人都是流于形式的凑数。由于来自各不同地区,彼此间没有任何协同作战能力,很难形成值得一提的战斗水平。原本居于汉朝武力金字塔顶层的边军与匈奴番兵,也因为新朝自己的敌视和胡乱消耗,丧失了南下增援的实力。因此,他们就不得不依赖极不可靠的地方治安部队来完成作战任务。

为了震慑绿林军,也是为了鼓舞己方的低落士气,这支东平西凑的王师也使用了很多非常规手段。首先是对外吹嘘兵力数字,号称总计有42万大军云集中原腹地。接着,挑选身高近2.3米的巨毋霸担任基层军官,作为全军的形象代言人使用。最后,为了弥补兵源战斗力差问题,又饲养起大量的野兽作为心理战武器。除了常人可以想见的虎豹,还有体格巨大的战象与犀牛。

此时的绿林军,已非常明显的分为传统流民部队和加盟土豪武装。作为集团主要大佬的王凤,就是前一类人的代表。像刘秀这样的破落宗室,则因为在地方上有号召力而成为后者的典型。他们是迫于形势而自动联合,但彼此间的能力差异也在大战中非常明显。传统流民部队往往倾向于死守或大范围撤退,而土豪武装则更清晰敌我形势,并主张以防御带动突然反击。

当然,这些因素都不妨碍他们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优于对手。王莽任命的指挥官都非常清楚,自己率领的是一支可能随时溃散的大军。基层的地方指挥官大都寻求自保,不可能在逆势情况下卖力。因此,除了数量非常有限的直属部队,他们也不会信赖任何分支力量。至于那些被认可为兵学大师的所谓参谋,也不过是夸夸其谈的嘴炮高手,对实际策略没有什么贡献。

5月,新朝王师从洛阳基地赶往颍川,并准备直接攻取昆阳。当时,还有一支绿林军部队正在围攻附近的宛城。但新朝军队却没有直接去那里解围,而是按照既定方针的将昆阳包围起来。刘秀曾尝试以麾下的3000精锐进行阻击,也迫于对方的庞大体量而暂避撤退。但考虑到当时新朝军队的糟糕状况,不修改原的乱折腾,才会是指挥官会优先考虑的事情。况且除了数量,官军在实际上没有太多优势可言。

于是,漫长的昆阳围之战就在围困中开始。官军首先部署了覆盖范围极广的营地和工事,然后再忙于打造大型攻城器械。但无论是撞击城门的冲车,还是居高临下的塔楼,都无法突破昆阳守军的防御。

刘秀提前带入城中的部队,成为了防御作战的中坚力量。这些地方豪杰与亡命之徒,即便遭到官军的弩弓压制也毫无投降之意。甚至倒逼进攻者不太敢与他们近身交战,只能不断用箭矢向城内投射。期间,官军还尝试挖掘地道弄塌城墙,也被机警的守军发现后破坏。至于刘秀等人,则已经在围城营地完成前离开昆阳,到东南各地区召集援军。依靠自己的宗室身份和影响力,说服了部分其他绿林头领加入自己的队伍。

但在援军完成准备的月底,昆阳城内的粮草已经耗尽。城中的绿林准备向官军投降,但后者却因为预估就要得手,而直接拒绝了这个提议。等到6月1日,刘秀等人指挥的10000援军也重新返回昆阳附近。

为了迅速打破僵局,刘秀以土豪骑兵为主的千人作为精锐,由自己率领作为大军的前锋。他们所要面对的几十万对手,则大都还停留在自己的单独营地内。因此,当负责警戒的新朝骑兵被击溃后,他们之间的协同作战就变得更加的不可能。绿林军则可以对落单的小股官军发起袭击,也能攻打位于的敌方军营。数次规模非常有限的胜利,就对新朝的王师造成了巨大震撼。

王邑与王寻却不太敢调动大部分兵力进行反击。他们既担心昆阳城内的守军借机杀出,也害怕大规模调动直接造成混乱,让全军不攻自溃。因此,他们下令各营地的驻军不得擅自移动,更不能盲目出击,自己则率领万名精锐迎战刘秀的先锋。然而,刘秀也已经将自己的部队规模扩大到3000,并以无可争议的战斗力优势压制对方。通过短促而激烈的骑兵突袭,一举斩杀了作为敌方主将的王寻,进而瓦解了新朝军队的士气。在整个过程中,附近营垒内的官军都坚决闭门不出,坐看主将几人的直属部队被斩杀殆尽。

最终,在昆阳被围攻很久的绿林军也倾巢而出,主动进攻城市周围的各新军营地。本来就没有多少士气的官军士兵,也借机大肆出逃,并因为踩踏而造成大面积死伤。王邑等少数高官,最后靠着轻骑快马而逃出战场,并留下更多士兵任由敌方。同时,为供养军队而堆积起来的大量辎重,也变成了绿林军扩张的资本。

在昆阳之战结束后,原本还在新朝手中的洛阳便无兵可守。攻占这里的绿林势力,可以继续向西冲进关中。王莽新朝的真实实力,也因为战败而暴露无遗。规模更大且水平更高的其他叛军,也将从原先的中立区中蹦出。至此,王莽的理想国也被正式判了。

昆阳之战是不是历史上真有的事情?

昆阳之战中,刘秀是如何在不利局面下反败为胜的?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未来中原王朝的国运与兴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

昆阳之战中初出茅庐的刘秀以区区三千人的敢死队击溃王邑的四十万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战役,刘秀是如何在不利局面下,反败为胜的呢?

王莽新朝末年,改革失败,民怨沸腾,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尤其是北方的赤眉军和南方的绿林军最为活跃,严重地威胁到王莽新朝的统治根基。

当南方的绿林军刘玄称帝后,王莽将所有的注意力转移到消灭南方的起义军。王莽派将军严尤、陈茂率兵挺进宛城一带与绿林军展开厮杀,绿林军统帅刘演大败严尤,将宛城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宛城危在旦夕。

刘秀与将军王凤趁机率兵扫清了宛城附近的昆阳、定陵、城等王莽新朝残余势力。

王莽听说严尤、陈茂兵败,大为恐慌,立即命令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举全国之兵解宛城之围 ,想要将新生的更始扼杀于摇篮之中。

王邑从北方调来了四十二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宛城出发,队伍绵延数百里,蔚为壮观。刘秀等人看到敌人强大的阵势,赶紧退守昆阳城。

当王邑的大军到达昆阳时,王邑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下令军队先血洗昆阳,昆阳城破之后,再去解宛城之围。

先看看王邑的阵容,兵力有四十二万,号称百万。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和大象等猛兽打头阵,又请了一个身高二米多的巨人顶在阵前助威,自从秦、汉数百年以来,从未见过这么大规模的用兵。

刘秀这一边,守城的人马加起来不到一万人,面对大兵压境,如何迎敌,将是个问题。

王邑的实力完全可以辗压绿林军,似乎屠城已成必然。然而,结局让人大跌眼镜,刘秀以三千人的敢死队力挫王邑四十万大军,这又是为何呢?

我们认真梳理这场战役的一些细节才发现,昆阳保卫战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刘秀临危不惧。听说王邑的大军将要到达,城内守将早已吓破了胆,人心惶惶,很多人正打算携家带口逃离昆阳城。

这时,刘秀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为大家分析了当前的局势,表示要誓与昆阳共存亡。诸将对他的建议非常不满,有些人甚至对他发了火。这时探子来报,王邑的大军已将昆阳城团团围困,所有的人已无路可逃。

所有的担子又压在了刘秀身上,他沉着应对,和诸将定策,由大将军王凤、王常死守宛城,刘秀与十个弟兄偷偷溜出城去搬救兵。

不得不说,正是刘秀的这一决定挽救了大家,虽然昆阳城守兵只有不到一万人,然而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如果所有人同心协力,足可以支撑到刘秀的救兵到达,那时,将形成里应外合,出奇制胜。

王邑骄兵必败。当王邑的大部队到达昆阳城之时,部下严尤曾劝说他绕过昆阳城,先解宛城之围,宛城的绿林军被消灭之后,昆阳将不攻自破。按说这是一个十分合理的建议,可是王邑却拒绝了。

王邑是一个表演欲很强的统帅,手握百万大军却破不了一个小小的昆阳城,那他何以立威?他自信将屠灭昆阳,踩着绿林军的鲜血前去解宛城之围。

为了攻破尽快攻破昆阳城,他拼尽了全力,又是架云梯,又挖地道,又是棚车攻城门,昆阳城依然牢不可破。王邑将昆阳城围了数十重,令强弩向城内狂射,城内的人出门打水也要头顶门板。

王邑的强攻确实取到了震慑效果,守将王凤快守不住了,提出投降,王邑却拒绝了,他曾立誓要血洗昆阳城,决不接受投降。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当将士们被逼入绝境时,怀必死之心,那将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无论王邑如何拼尽全力攻城,昆阳城依然屹立不倒。

刘秀的信息战。在王邑的军队彻底围城之前,刘秀与他的十三个伙伴偷偷溜出来,他成功的说服了郾城、定陵等地的绿林势力,募集到几千人马,迅速奔赴昆阳。

此时有两场攻城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边是刘演率领绿林军正在攻打宛城,另一边是王邑的新军正在攻打昆阳城。古时候通讯不发达,两边都各顾着打仗,彼此不知道战况如何。

岑彭死守着宛城已达半年之久,早就弹尽粮绝,按史书上的说法是“人相食”。岑彭要是知道王邑的四十二万大军正在攻打昆阳,那他再苦也要熬下去。他终于在绝望中向刘演投降了。

宛城已破的消息并没有传到昆阳,刘秀不知道,王邑也不知道,这为刘秀打信息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秀故意派信使往昆阳城中送信,说是宛城已破,刘演将派大军前来增援。信使故意将书信丢失,被新军捡到,将士们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而昆阳城内的守将们得到消息后顿时士气大振,誓死守城,并准备随时出城迎敌。

王邑布阵失误。昆阳城附近地势狭窄,不像平原地区,可以任意调动部队,何况几十万的大军,在这种狭小的地方作战,若指挥不当,很容易造成混乱。因此王邑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各营垒没有他的批准,不可以擅自出兵。

当刘秀率领三千敢死队冲了过来的时候,王邑轻敌,亲自率本部一万人马前去迎敌,哪知被不怕死的刘秀杀了一个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新军各营由于没有接到命令,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看着王邑的部队被打败,大将王寻也死于乱军之中。

这时,城内的守军见汉军得利,立即大喊着冲杀出来,里外夹击,王邑地数十万大军瞬间崩溃,各自四散逃命。

雷暴雨也来助阵。当王莽的新军全线崩溃之时,忽然下起了一场雷暴雨,按史书的描写:

会大雷、风,瓦屋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暴皆股战,士卒赴水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兵败如山倒,对于几十万人马的军队,一旦阵脚大乱,所有的士兵各自逃命,无人再去迎敌。此时又逢恶劣天气,又是大风、又是大雨,大风把屋顶都刮跑了。逃跑的士兵互相拥挤踩踏,坠河死者不计其数。

此时,四十多万新军如同待宰的羔,绿林军将士们趁着狂风暴雨,肆意地砍杀,以至于被尸体堵塞,河水为之不流。

此战后,王邑、严尤、陈茂等人是骑着马踏着死人的尸体才得以渡河逃生。昆阳之战,以刘秀的完胜,王邑的完败画上完美的句号。

王邑之败,败在多方面,有战略上的愚蠢,也有心理上的轻敌,也有布阵上的失误。当然,更主要是输在人心上。王莽新政失败,早已人心丧尽,看似有百万雄师,却各怀异心,一旦战事不利,就各自溃散。

反观刘秀,看似实力弱小,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用说,一场暴雨及时来临,加速了敌人的崩溃;

地利,刘秀充分利用昆阳附近有利地形,他的三千敢死队就像一把刀子一样插进敌人的心脏,敌军人数虽多,却施展不开,四十万大军反而成了累赘;

人和,自古能成大事者必然得人心,刘秀能够聚拢人气,能够说服绿林军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而且能够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因此,昆阳之战,刘秀以三千敢死队击败王邑四十二万大军,看似让人匪夷所思,实则结局早就注定。

昆阳大战,王莽四十万人对战刘秀三千人,为何没能胜利?

刘秀陨石天降是真的。

昆阳之战历史上真有,陨石也真有,但是只不过的是,陨石是前一天降下来的,而且谁也没有砸到,之后王莽军被陨石砸,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因为这个写历史记的人为了神化这个刘秀而杜撰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了。

昆阳之战介绍

发生时间:公元23年(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地点:昆阳县(今河南省叶县)。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它决定了未来中原王朝的国运与兴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玄汉击败新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起义军最终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汉军的统帅虽然为王凤,但是以后在昆阳之战中,由于王凤等人面对绝对优势的新莽大军,一度缺乏作战的坚定性,刘秀成了昆阳战役的重要决策人物。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有不少,昆阳大战是怎么回事?

昆阳之战,王莽四十万人对战刘秀三千人,其实这句话不准确。史书记载,新军的统帅王寻,带了五万人左右来攻击刘秀,先锋部队只有一万人,刘秀率三千骑兵冲杀,?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斩杀大将王寻。古代军队通讯方式低下,指挥不便,刘秀这种一波冲击中枢灭掉主帅是效率最高的打法。新军人再多,连个命令击鼓和挥旗布阵的人都没有,他们都不知道能做什么。从史料来看新军也就是乌合之众,本来士气就低,然后主将只带万余人迎击刘秀,命令其余各部不动,溃败时又遇到恶劣天气,就兵败如山倒了。

王寻率领的军队人数,《东观汉记》的五万没错,《后汉书》的十万也没错。这是因为诸史记载的不是一个时段,二公兵已五六万到,不是二公兵五六万已到。这五六万是先头部队,先锋队而已。四十万不是一个小数目,绵延几百里,不可能同一时段到达,如果史书直接记载四十万才不可信,二公兵已五六万到的时候刘秀等人还在出谋划策,时城下兵过万时刘秀等人突围成功,后面还有世祖几不得出,说明双方较量了一番。刘秀去定陵三个地方搬救兵,这几个地方距离昆阳大概三百多里。

刘秀指挥得当,两军相逢勇者胜。刘秀取胜后汉书记载得很清楚,刘秀本人大敌当前保持冷静策划了作战方案,突围搬救兵,回来以后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后面又带领三千人冲击莽军中坚,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杀了王寻,新军失去将领指挥,场面会失控。另外昆阳城小,真正作战的没有四十二万。后面场面失控其余人就逃跑了,过程中发生踩踏,又逢天降暴雨。

刘秀的神奇之处在于,他在昆阳大战之前一直都表现的不突出,甚至是个书呆子和朴实农民的形象。在这一年突然开挂,然后就是雄才大略,算无遗策,文治武功都几乎到完美的一个人。他当了皇帝后回老家宴请家长父老,开始那些从小看着他长大的长辈面对天子还有点拘谨,后来酒过三巡,这帮叔婶都胆子大起来了,纷纷说到:想不到刘秀这么老实(我们传统中国人说人老实其实就是笨)的人也能当皇帝。

王寻这样的将领在军事领域,未必都足够专业,相互之间的统属不严密,加上郡兵自身的问题,所以整支大军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差。这些地方长官有一定的军事经验,独立打打中小战斗可能问题不大,但是共同参与一场数十万规模的决战,就很不好说了。最后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中军受到冲击和瘫痪后,直接崩盘,郡兵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王邑(副将)自己带着人跑路。

刘秀的完美度完全可以名冠历史,刘秀的历史贡献应该是仅次于秦皇汉武,之所以存在感较低,不在于取天下容易,而在于刘秀沿袭了汉朝的名号,在过去的人看来,中兴之主终不如开国皇帝厉害。东汉政治制度基本继承西汉,人们一般记住的都是有开创性的帝王,其次,刘秀打天下太容易了,22年起兵,36年就统一全国。还有,刘秀基本完美,喷子没地方喷刘秀,自然热度就下来了。更重要的是没有一部像隋唐演义,三国演义那样的来写刘秀。

东汉之所以被叫做东汉而不叫秀朝,还不是因为它继承了前面的朝代,以我国古代的一般朝代演变逻辑,朝政崩坏的唯一彻底解决办法就是血流成河的大洗牌,否则既有利益集团就会宛如巨石一样牢不可动,而既然它还姓汉,这个洗牌估计是没洗干净的,这么看来,给汉朝续命200年,也算不错了。还有一点就是,历史上把刘秀归属于?光武中兴?,这就表示人们普遍认为刘秀不是开创了一个新朝代,而是继承了正统。

刘秀自身能力的确很强,用三千人马冲阵歼灭王寻的一万先锋部队。我觉得昆阳之战大概有几个含金点.1.此战从出计谋到执行都是刘秀。2.对军队的控制难度,刘秀原先说话不管用,到后来没办法才听他的。其他以少胜多的名将不遇到这情况。原来要作鸟兽散的援军被刘秀说服来?陪死?,到后面变成敢死军,所谓兵雄雄一个,将雄雄一窝。3.实力悬殊,莽军正规军且有精兵,相比起来汉军只是乌合之众。4.影响力大,奠定了一个统一王朝的覆灭。如果输了,汉军也就玩完了。

昆阳之战?简单来说就是代表绿林军起义军的刘秀率领两万不到的兵力对抗兵力多达四十多万的新朝军队,结果大获全胜。王莽在西汉皇室日渐式微的情况下一步步掌控朝政,最后还成功取而代之。待他登上皇位之后西汉便被新朝取代。但是不过数年时间新朝便问题频出,百姓也因朝廷的腐败而备受剥削。在日渐加重的剥削压力下,不堪重负的百姓终是发动起义以示反抗。

反抗新朝统治的起义队伍有很多,其中绿林军是这当中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一支起义军。这支起义军还建立了自己的,也就是更始。更始的建立是为了扩大绿林军的号召力以及影响力,故而该不仅选中出身汉室的刘玄为帝,它还恢复了?汉?这一国号。这样一个的建立让新朝感到十分忌惮,于是王莽便决定派兵一举歼灭更始。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王莽将新朝主力全部派出,总兵力共达四十三万人。新朝凭借这等兵力顺利制止住绿林军进攻新朝都城洛阳的进度,当时率军的绿林军将领刘秀也因此退守回昆阳。待刘秀回昆阳之后,新朝军队进一步对昆阳发动进攻。当时绿林军这方兵力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一万多人,对比新朝的四十余万兵力可谓是毫无胜算。但是就是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刘秀却带领绿林军成功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刘秀在新朝军队因久攻而感到疲惫之际率领一千多名精锐士兵对新军发动进攻并成功斩杀对方千余人,绿林军因此士气大振。之后刘秀又让三千士兵对敌军王邑所在军营发起偷袭,王邑陷入困局。昆阳城内的守军见状便趁势发动进攻,本就因战局不利而军心浮动的新军被此次进攻吓得越发慌不择路。正在这时天空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泻而下,该变故让新军越发溃不成军。

昆阳之战便在这种局势下以新军的惨败收场,此次惨败让新朝元气大伤,不久之后便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