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弩之末什么意思?

2.强弩之末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3.为什么叫“强弩之末”?

强弩之末_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原文

“强弩之末不能穿鲁镐”又作“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弩:古代发箭的弓。鲁缟,是鲁国的锦绢,既轻又薄。

意思是:强弩所发的箭,已达射程的尽头,连既轻又薄的锦绢也不能射穿了。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 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强弩之末什么意思?

强弩之末的意思是强弩发射出去的箭,到最后,连薄薄的绢都穿透不了。比喻强大的力量已衰竭。

成语拼音:qiáng nǔ zhī mò。

成语解释:弩:古代发射箭的机械;末:指箭飞行的末程。强劲的弩弓所发射出的箭,射程已达尽头。比喻原来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起不了什么作用。

成语出处:

1、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儒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

2、东汉·班固《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成语用法: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强弩之末造句

1、还好经过反弹,距离又远,射在身上时已是强弩之末,所以我只是受点轻伤。

2、对方经过长途行军,纵有再精壮的武力,恐也是强弩之末,威胁大减了。

3、冬天并非强弩之末,渐行渐远。

4、在这项工作完成时,第八集团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5、为了避免临场时陷入强弩之末的窘境,所有选手都须进行超耐力训练。

6、现在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我们要乘胜追击。

强弩之末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词目

强弩之末

发音

qiáng nǔ zhī mò

释义

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近义词

师老兵疲

反义词

势不可当势如破竹

引用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 强弩之末 ,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词却敌 晋文公伐卫破曹 ...阅武而不戮一人,何以立威?”子文奏曰:“臣之才力,比于 强弩之末 矣。必欲立威,非子玉不可。”楚王更使得臣治兵于蔿... 《后汉演义》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东吴主战 破曹军赤壁鏖兵 ...万人以上,操众远来疲敝,闻他追刘豫州,日夜行三百余里,古所谓 强弩之末 ,势不能穿鲁缟,就是此意;《兵法》亦垂诫云:‘必蹶上将... 《两晋演义》第五十回 选将得人凉州破敌 筑宫渔色石氏宣* ...能制一凉州,虽敌有谢艾,智力过人,而石赵之势,已衅濅衰,所谓 强弩之末 ,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虎尚不少悛,反且大筑宫室,妄戮谏臣... 《两晋演义》第一百回 招寇乱秦关再失 迫禅位晋祚永终 ...沙一般,如何成事?结果是被各处戍将,驱逐出境,同奔北魏去了。 强弩之末 ,势不能穿鲁缟。宋王刘裕得了禅诏,表面上还三揖三让,佯... 《南北史演义》第五十七回 责贺琛梁廷草敕 防侯景高氏留言 ...欢营中,营兵大哗,乃解围引还。欢悉众攻一孤城,终不能下,所谓 强弩之末 ,势不能穿鲁缟。当时远近讹传,谓欢已被孝宽射死。西魏又... 《南北史演义》第七十八回 陷晋州转败为胜 擒齐主取乱侮亡 ...。任城广宁,继安德而起,终致覆亡。厥后又有范阳,亦一战即遁, 强弩之末 ,势不能穿鲁缟,固然无足怪耳。然如齐之世无令德,尚得四... 《元史演义》第二回 拥众称尊创始立国 班师奏凯复庆生男 ...,谁知大小数十战,迁移一二年,犹是胜负未分,相持莫决。语所谓 强弩之末 ,不能穿鲁缟者,兀术是已。兀术恐师老财匮,致蹈胡沙虎覆... 《明史演义》第十回 救安丰护归小明王 援南昌大战伪汉主 ...。且以六十万众,攻一孤城,相持至八十余日,犹不能下,是殆所谓 强弩之末 ,鲁缟难穿,奚待鄱阳之战,始见胜负耶?惟朱、陈二氏之兴... 《明史演义》第十五回 袭太原元扩廓中计 略临洮李思齐出降 ...则称长关中,闻敌即退,穷蹙乞降。始何其悍?终何其衰?得毋所谓 强弩之末 ,不能穿鲁缟者耶?张良弼辈,更出思齐下,良臣虽悍,困守... 《清史演义》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报国 屠扬州碧血流芳 ...。只剩了几十百个残卒,保着李闯,落荒逃走去了。李闯入陕,已如 强弩之末 ,故书中叙述,亦约略及之。  阿济格既逐去李闯,... 《清史演义》第三十九回 傅经略暂平南服 阿将军再定金川 ...敌根据地,傅恒出了全力去攻老官屯,已非胜算,况又不能攻入乎? 强弩之末 ,难穿鲁缟,信然。遣使议款。傅恒令进表纳贡,返土司侵地... 《清史演义》第六十七回 四国耀威津门胁约 两江喋血战地埋魂 ...二万多人,料难住足,不得已呼啸一声,向西南逃窜去了。达开亦如 强弩之末 。  湖南解严,续宜还鄂,曾国藩闻桑梓无恙,方才... 《民国演义》第二十九回 郑汝成力守制造局 陈其美战败春申江 ...北军,试思此时与袁军开仗,非清末可比,尚能以虚声吓退敌人乎? 强弩之末 ,且不能穿鲁缟,况本非强弩,安能不折?是陈其美之弄兵,... 《民国演义》第一百五十三回 宴中兴孙美瑶授首 窜豫东老洋人伏诛 ...重要的就是饮食,饮食一缺,无论你有怎样大的通天本领,也便成了 强弩之末 ,毫无用处。匪军虽然骁悍,却因一路上得不到饮食,早已饿... 《狄公案》柳园图-第六章 ...里便亡去了梅、叶两家。  长安旧世族正如 强弩之末 ,已经到了崩败隳灭的田地,不可救药了。”...

为什么叫“强弩之末”?

编号 159 成语 强弩之末 注音 ㄑㄧㄤˊ ㄋㄨˇ ㄓ ㄇㄛˋ 汉语拼音 qiáng nǔ zhī mò 释义 「强弩之末」之「强」,典源作「彊」。

「彊」同「强」。

强劲所射出的箭,到射程尽头,已经没有力道。

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发挥效用。

#语本《史记.卷一○八.韩长孺列传》。

典源 #《史记.卷一○八.韩长孺列传》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

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

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

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彊,自上古不属为人。

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且彊1>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2>;冲风3>之末,力不能漂4>鸿毛。

非初不劲,末力衰也。

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注解〕(1)彊:音ㄑ|ㄤˊ,同「强」,强劲有力。

(2)鲁缟:古代鲁地所产质地细致的丝织品。

缟,音ㄍㄠˇ,丝织品。

(3)冲风:狂风、暴风。

(4)漂:使漂浮。

〔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汉书.卷五二.窦田灌韩传.韩安国》 典故说明 据《史记.卷一○八.韩长孺列传》载:在中国汉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时时侵扰边境,一直是朝廷最为担忧的强大外患。

西汉武帝时,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议和,朝中大臣王恢因为曾多次在边境为官,深知匈奴的反复无常,所以反对议和,主张用兵。

而当时朝中另一大臣韩安国却赞成议和,他认为汉朝军队若要讨伐匈奴,必须长途跋涉,一旦经过长距离的远征,无论是多么威武勇猛的军队,必定已是人困马乏。

就像是从强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尽头就毫无力道,连极为细薄的绢丝都无法穿透;也像是强劲的风势到结尾时,连一根羽毛都无法吹动。

若以如此军力去对抗以逸待劳的匈奴,没有任何胜算。

朝中其他大臣听了韩安国的一番论述,都纷纷附和,于是汉武帝便与匈奴结下了友好之盟。

后来「强弩之末」这句成语,就从《史记》文中「彊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发挥效用。

书证 01.《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02.《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上流既旁溃,又岐下流而分之,其趋云梯入海口者,譬犹强弩之末耳。」

03.《歧路灯》第一○二回:「这士子们详答互问,有后劲加于前茅者,也就有强弩之末聊以完局者。」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自从前两年开了这个山西赈捐,到了此刻,已成了强弩之末,我看不到几时,就要停止的了。」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发挥效用。

使用类别用在「气势衰竭」的表述上。

例  句<01>敌人气势衰竭,看来已是强弩之末,我军胜利在望。

<02>经过数日的对抗,双方都已是强弩之末,兵疲马困了。

<03>参加长跑的选手若是起跑时用力太甚,半途就会像强弩之末,气力衰竭。

<04>对方经过长途行军,纵有再精壮的武力,恐也是强弩之末,威胁大减了。

<05>为了避免临场时陷入强弩之末的窘境,所有选手都须进行超耐力训练。

<06>因为前半场耗损体力太多,我队后半场呈现强弩之末的疲态,欲振乏力了。

<07>还好经过反弹,距离又远,射在身上时已是强弩之末,所以我只是受点轻伤。

近义词:

反义词: 所向披靡,所向无敌,锐不可当 辨识 请参考『辨识159』 参考语词 彊弩之末,强弩末

强弩之末

强弩之末 ( qiáng nǔ zhī mò ) ,又为"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解释弩:古代发箭的弓。强弩所发的箭,已达射程的尽头。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南宋的词已经是~。”

至于军阀,那是~了。 ★欧阳山《三家巷》二四

近义词 师老兵疲、罢夫羸老

反义词 势不可挡、势如破竹

西汉武帝时代,匈奴求和.武帝召集大臣商量.

有说匈奴常常求和,但却不守约,应该拒绝的.也有说汉军远征,匈奴以逸待劳,汉军再强大,到那里打仗,也很难打胜.就像强弓所射出的箭已经到了末了时,就连绸子也穿不透的.

但因大多数大臣都同意出兵,汉武帝就出兵攻打匈奴,但最终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