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妇_节妇吟 张籍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节妇”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节妇烈女是什么意思

2.明朝的节妇烈女为何远超其他朝代总和?

3.义夫节妇的成语解释

4.节妇烈女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5.生死事小名节事大,古人发现朋友被绿后是怎么提醒的?

6.贞洁烈女的意思是啥

节妇_节妇吟 张籍

节妇烈女是什么意思

       节妇烈女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代表人物和精神内涵。它包含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国家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她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坚韧。

       节妇烈女的内涵

       节妇烈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它包含了许多美德和品质。首先,节指的是女性的廉洁和自律,她们要保持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品德。其次,妇指的是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她们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家人,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稳定。最后,烈指的是女性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坚韧,她们要不畏艰险、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节妇烈女的代表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节妇烈女的代表人物,她们的事迹和精神一直被人们传颂和崇敬。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1.贞节牌坊的杨门女将——花木兰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将军,她为了替父从军,化名男装,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军。她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

       2.三国时期的女杀手——大乔

       大乔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女性人物,她是吴国名将周瑜的妻子,也是一名出色的杀手。在战乱中,她多次为周瑜出谋划策,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3.明朝时期的女诗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和深刻的思考。她的诗歌被后人称为“红楼梦里的诗人”,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如何成为一名节妇烈女

       想要成为一名节妇烈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下面是一些成为一名节妇烈女的操作步骤:

       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成为一名节妇烈女,首先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做一个有思想、有品德的人。

       2.培养自己的家庭责任感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我们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家人,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稳定。我们要学会关心父母、照顾子女、体贴配偶,让家人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怀。

       3.培养自己的勇气和坚韧

       成为一名节妇烈女,需要具备勇气和坚韧的品质。我们要不畏艰险,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明朝的节妇烈女为何远超其他朝代总和?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啦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周节妇传文言文的'翻译,请参考!

周节妇传文言文的翻译

正文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婿者,得同邑周本恭,归焉。始归而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相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市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

译文

        周节妇,姓赵,名淑。她的父亲叫周孟德,精通文献经典,有二个女儿。节妇年长而且贤惠。尤其喜爱她,教授她《论语》、《孝经》、《列女传》,都能通晓书的文义。十八岁时,父亲寻找适合作女婿的人,找到啦同县的周本恭,把女儿嫁给啦他。刚出嫁婆婆就去世啦,不久,公公和丈夫的哥哥嫂子也相继死去。哥哥的儿子宗显年纪还小,节妇辅助丈夫办理丧事,办理丧事都符合礼法,养育宗显如同自己的儿子。出嫁十一年,生育三个男孩:叫做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刚出生时,天下大乱,丈夫被疾病缠绕,病得很厉害,担心自己的病不能好,面对着节妇说:“现在兵革四起,孩子们这样孤单柔弱,我死后你保全他们吗?”节妇把手指咬出啦血,哭着说:“老天在上,如果我不能保全这些孩子的话,老天就让死我!”丈夫死时,节妇年二十九,号啕大哭,哭泣间,含着食物喂养孩子们,从没有迈出过家门槛。

        第二年,国朝与张士诚建立的吴国对抗作战,两兵相交烧杀掳掠,家里没有剩下丝毫财产,节妇抱儿子和侄子宗显跟随一妾外逃,到处逃走躲避。只拿着官府登记自家田地的簿册,在深山和幽邃的山谷间行走,忍饥挨饿跌跌爬爬,削树皮、采野菜来吃。有人劝她说:“这样小的孩子怎么能够依靠,为什么让自己如此困苦呢(意思是让她改嫁)?”节妇很生气,不和这个人说话,剪下鬓发给他看,声色俱厉,使人不敢靠近。

        战乱结束回到家里,富民几乎把她家的田地全侵占啦,节妇拿着田契和他们争辩,最终得以保全。知州田若赋很赞赏节妇的品行,想要把她的事迹上报到朝廷。节妇极力推辞不愿上报,于是免除她家的徭役。节妇感动落泪,每天纺麻线织布,来接济困乏。购买《诗经》《书经》等儒家书籍,教诲孩子们,夜里在屋子里点燃松脂,坐在孩子们两旁而亲自教授他们。有人懈怠低头打瞌睡,就打扳子呵斥一点也不宽恕。等到孩子们长大啦,就让他们跟随名师学习,所交往的有才能的人来拜访就高兴,给他们安排酒席;否则,就愤慨叹息一整天。

        节妇因为丈夫的哥哥死得早,只有儿子宗显在,给他娶媳妇,比自己的儿子早,吃穿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别人分辨不出来。儿子们谦虚友爱,都有士大夫的操行。宗祚入太学为太学生,以文章与德行扬名,人们都称节妇善于教导孩子所致。

义夫节妇的成语解释

       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贞节观的流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早在先秦时期,贞节观念就已经产生了,其前提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形成。作为儒家经典的《仪礼》《礼记》等著作中对此都有清晰的体现。如《仪礼》中就对女子的?三从?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主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宣称?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礼记》还要求妇女?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从这以后,关于妇女应该?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与?三从四德?等妇女行为准则整合在一起,成为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对于女性品德的基本要求。但是,从社会生活的现实来看,从秦汉至宋元,历朝历代对于贞节观的强调和遵行又各有不同。大体来说,在宋代以前,贞节观念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胡?风盛行,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权,贞节观念很淡薄,妇女主动要求离婚的事情时有发生,离异改嫁与夫死再嫁极为普遍,并且不受舆论谴责,即使皇族和门第显赫的仕宦之家,也不忌讳家中的女子改嫁。

       以唐代为例,据学者统计,史书中记载较为详细的唐前中期公主有九十八位,改嫁者就有二十七位,其中还有四人经历了三嫁。贵族社会尚且如此,下层民众自然就更不用说了。

       至两宋时期,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高倡?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鼓吹?守节?是妇女的最高道德标准。程颐曾通过一段问答明确表达了理学家们对妇女的道德要求,且看:有人问:?寡妇孤苦贫寒,无以为生,是否可以再嫁呢?程颐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经由这些理学家们的大力提倡,妇女的贞节观念比之前代,已经有了明显的加强。

       但是,社会上妇女改嫁的风气仍然盛行,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自幼就随母改嫁,并改了姓氏,做官后才改姓归宗;宋真宗时的两位宰相向敏中、张齐贤都想娶已故宰相薛居正的寡居儿媳柴氏,甚至还为此惊动了皇帝;就连程颐的侄媳、外甥女也曾改嫁。难怪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论及妇女守节问题时,也感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严守贞节,夫死不嫁之风并未成为社会的主流。

       明朝肇建之时,百废待兴,明太祖朱元璋以正人心、厚风俗、敦教化为急务,大力推崇理学,对于理学宣扬的女子贞节观也大肆提倡,还在洪武元年(1368)时,朱元璋就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凡是?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经由地方官的推举,其全家都可以受到表彰,所谓?族表门间?,又专门对?节妇?一项作了详细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族表门间,除免本家差役。?也就是说,年轻寡妇若守节二十年以上者,不仅可以获得朝廷的族表,其家还能免除差役。在明代,只有仕宦之家才能获得免除差役的优惠,可见,寡妇守节能够使家庭得到实际的经济利益。

       在劳役繁重、苛政猛于虎的传统社会,?除免差役?的现实诱惑异常巨大,前代虽然也有这样的先例,但只是个别现象,而明代使其成为定制,所有的守节妇女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享受这种待遇,那么,即使寡妇本人不愿守节,家族其他成员也会对她施加种种压力,强迫她守节不嫁。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肯定要远比单纯的道义鼓舞有力和有效得多。

       同时,朱元璋还通过立法来打击男子娶寡妇的婚姻形式,比如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在拟定文官妻子享受尊封的条件时,就专门说明?其妻非礼聘正室、或再蘸,及娟优脾妾,并不许申请?,意思是说再婚的妇女同娟、优、婢、妾的待遇一样,不得要求受封;还特别规定?凡妇因夫贵、母因子贵受封,不许再醮,违者治之如律?。这些规定都从政治法规的高度对再嫁妇女的权利进行了限制,表现出对再嫁行为的歧视。

       明代统治者对贞节妇女的族表,成为明代贞节之风盛行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除此之外,文人士大夫的提倡,也促使了贞节观念的深入人心。万历年间的一位名叫吕坤的进士,就专门撰写了一部关于女教的书?《闺范》,对于妇女的德行做了种种详细的说教,还罗列了大量守节殉夫的范例以供妇女仿效。该书文字较为浅显,又配以图像,易于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因此流传甚广,对妇女的影响也很深。

       明世宗时有位很有名的忠臣杨继盛,因为上书指责权相严嵩的弄权,被下狱冤死,他死前给自己的妻子张贞留下遗言,从中可以看到明代士大夫对妇人守节的希望,他在遗言中说:?身为正妻,如无儿女者,可夫死从死,如有儿女,则应以抚养儿女为重。?明人姚叔祥在《见只编》上卷中,记载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明代嘉靖年间的大清官海瑞,在家庭道德问题上,是一个顽固而苛刻的礼教维护者。他有一个五岁的女儿。

       一天,他看到自己的女儿正在吃一块糕饼,他问孩子糕饼是从哪里来的,女孩说是一个男仆给她的。海瑞知道后感到痛心疾首,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女子贞节的玷污,他大声呵斥道:?女子怎么能够随便接受男仆的食物呢?这样做就不配做我的女儿,若能立即饿死,则还可以称得上是我的女儿。?女孩听后,随即涕泣不饮不食,七日后活活饿死。此事并不见于正史的记载,很难确定其可信度有多高,但是从时人对此事的记载来看,还是隐约表达出明代士大夫对女子贞节的严苛、甚至病态的要求。

       在统治者与文人士大夫的大力提倡之下,明代社会上猛烈地刮起了一股严守贞节之风,形成了一张强大而无处不在的舆论之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很多妇女也将这种观念内化为自己心中追求和恪守的道德标准,她们会唾弃那些不遵守贞节观的同胞,有时甚至会母女反目。如《明史》中就记载了一个故事:赵钰妻郑氏,因为邻居家再嫁寡妇时向她馈赠了茶饼,竟使她愤怒不已,觉得受到了玷污,非但令人将茶饼倒掉,还大骂不止。有的女儿因为母亲改嫁,便看不起自己的母亲,认为这是家中的耻辱。明代江宁(今南京)的陈伯妻黄氏,在母亲要再嫁之时曾苦苦相劝,但最终没有能够阻止母亲改嫁,女儿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一日,母亲来看望她,她竟?闭门不与相见?,黄氏有了断绝母女情分之意。而这位黄氏,还因为此事,受到了政府的旌表。

       与前代相比,贞节妇女数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明史》中立传的贞节妇女就有三百余人,远远超出前代正史中收录节妇烈女的数量。研究中国婚姻史的著名学者董家遵先生曾利用清朝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书,统计了从东周到清朝康熙年间节妇、烈女数量的变化情况,从中不难看出明代节妇、烈女之多。

       明代的节妇烈女数量占历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虽然说,前代史料中对节烈妇女的收录未必完全,这样的统计数字存在一定的缺憾,但是这组数字还是可以折射出女子贞节观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阶段性演进过程。

节妇烈女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成语原文:义夫节妇

        标准发音:yì fū jié fù

        繁体写法:义夫节妇

        义夫节妇是什么意思:义夫:指对妻子忠义的丈夫;节妇:指坚守节操,丈夫死后不再改嫁的妇女。指遵守礼教的男女

        义夫节妇成语接龙:言不及义 → 义夫节妇 → 妇人之仁

        用法分析: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yì fū jié fù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周书·宣帝纪》:“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表其门闾,才堪任用者,即宜申荐。”

        义夫节妇的`造句示例:

        清·李渔《无声戏》第六回:“后来竟成了夫妻,还做出许多义夫节妇的事来。”

生死事小名节事大,古人发现朋友被绿后是怎么提醒的?

       清代《礼 部则例》规定,“节妇”为“自三十岁以前守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 节已及十年,查系孝义兼全厄穷堪怜者”,以及为夫守贞的“未婚贞女”;“烈女” 包括“遭寇守节致死”,“因强奸不从致死,及因为调戏羞忿自尽”,以及“节妇被亲 属逼嫁致死者,童养之女尚未成婚、拒夫调戏致死者”,等等。每年各

       地方

       的族长、 保甲长都要向官府公举节妇烈女,而各级官府也都要给予相应的表彰。京师、省府 和州县都修建有矗立大牌坊的“节孝祠”,被旌表的妇女被题名于坊上,死后设位于 祠中,每逢春秋供人祭祀。官府还特别发给本家30两“坊银”为其建坊。节妇烈女的名字还会被列人正史和地方志,而其节 烈事迹特别突出的,甚至会得到皇帝的“御赐诗章匾额缎匹”。当时所盛行的《女学》、 《教女遗规》、《女学言行录》、《女范捷录》等教育女子的书籍中也大肆宣扬贞节观念。 这些举措把对节妇烈女的崇尚推至了极点,成千上万的妇女或自愿、或被迫地终生寡 居,甚至以身殉夫。

贞洁烈女的意思是啥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在封建王朝下的男权社会,借助儒教捍卫统治乃至整个社会秩序。为保证男权对女性的绝对占有,将"贞节"犹如枷锁样牢牢地套在封建男权统治下的每一个女性身上,这是对女性的压迫以及残暴的性剥夺。

       一、程朱理学灭人欲,千载贞节残酷压迫。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人们惯于把忠贞不二的节操称为"贞节"。守节,也就成为了绝对忠诚的象征。宁死不屈为守节,夫死不嫁为守节,夫死不嫁的人也被称为"节妇",为守节而殉者则称为"烈女"。

相较于男子三妻四妾来说,女子守节则显现出了严重的不对等性,这是封建礼教将女性作为男性绝对的附属品进行无端的压迫的产物。

       很多人误以为守节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其实不然,守节并不是封建社会的普象在宋朝之前并不普遍,相反甚至有些宽松。这源于常年的战乱造成的大量男丁人数因战争锐减。统治者要想扩大统治基础,人口的增长便是关键。为扩张统治根基,鼓励生育是历朝历代的国策。在这种因素的驱使下,古时女子十五未嫁,父母便要做牢。而失去丈夫的女子也必须再嫁,为的就是增长人口。

       遍阅史书,我们也会发现魏晋汉唐之风颇为开放,为解决男女婚配,甚至还有专门的官方婚介机构。在唐一朝,甚至女子还登上过历史的政治舞台,出现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还有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几位"政治大腕"。这宽松之风在宋却戛然而止,对女性的束缚一下子起来了,这和宋朝儒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

       陈桥兵变的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掀起了一股子重文之风。这股重文之风在后世愈刮愈烈。文人仕子的崛起给予了儒学新的定义:程朱理学。理学是脱胎于传统旧儒学的新儒学,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力度上可比旧儒学大多了。为了维护封建绝对忠诚的上下等级尊卑关系,理学大家朱熹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理学发展中期,理学家程颐对妇女贞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曾有人问程颐:"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程颐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程颐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句话将女性贞节提到高于生命的地步,成为后世对妇女约束的"千载名言"。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直接将贞节上升到了天理的境界节妇守节被看作是天理所在。违反天理,在道德舆论上不仅予以重责,出格者则被予以封建私刑。而愿意顺从者则予以褒奖,赐立贞洁牌坊,给予荣誉。这种守节之风在后世不仅得以完整保留,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获得"贞洁烈女称号的,在宋朝有五人,明代有七百一十人,而在清则高达七千零九十八人"。明太祖朱元璋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个褒奖贞洁烈妇的命令:"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可以看出,在明朝建立之初官方就大力褒奖贞洁烈妇,并予免除差役的实质性回报。随着统治的深入,守节的风气也深入民间各个角落。据民间传闻:明朝嘉靖年间有"海青天"之称的海瑞,其七岁之女因接过一个男童的饼,本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古训,海瑞将其女活活饿死在屋中。虽为传闻,但是守节之力度也可见一斑。据清代《礼部则例》规定自:"十岁以前守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十年,查系孝义兼全厄穷堪怜者"。每年地方绅耆,族长、保甲长都要向官府举荐,上报礼部得公家褒奖。

       据江西宜春《万载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双梓镇村民钟沧文之妻钟张氏,在传统意义上的"米寿"即八十八岁寿辰得到朝廷褒奖,立贞节牌坊一座。这位张氏,二十七岁丧夫,享年九十四岁,守节共计整整六十七年。难以想象这位张氏年轻丧夫,作为封建下的女性,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难怪时人云:做烈女易,守节者难。

二、借儒教捍皇权,三纲五常强迫守节。

       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央集权在不断在强化,而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王。天下之众成一家之私产,靠上下尊卑关系来维护封建统治并剥削农民阶级。那么这种统治的秩序必须在各个方面予以渗透包括夫妇关系于是自宋朝以后,贞洁观就越来越加强。纵阅时代的背景,我们不变不难发现导致贞洁观愈发森严的原因与封建大一统王朝的中央集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宋建立以前,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在这一时期,封建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来回变换,各路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皇权的威严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在重新奠基儒学格局同时也激起了思想的巨变。

儒家思想为封建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运行秩序:封建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无论是哪一伦都可以看到一种上对下的绝对服从,绝对遵从的一种尊卑等级关系,理学想构建一种全方位无死角的尊卑关系,在男性与女性夫妇关系这块就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贞洁观虽不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直接必要,但是要想构建一整套尊卑等级秩序出来,在男性与女性关系这方面也要强化这种尊卑等级关系,它是理学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衍生品。朱熹的思想,在他在世之时被统治视为异端学说,可是在明清朱熹却被尊奉为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圣人,他的学说成为科举作答的官方标准。就连靠基督教理论起家的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起义之初宣扬儒学为"妖言"。可在太平天国重开科举之时,又视儒学为"圣理"。可见理学这一套完整体系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意义非凡。

三纲五常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秩序。所谓:五伦者,始夫妇,即三纲五常要从夫妇之间的关系开始,那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做封建的贞洁观就是这套秩序的基础开始在这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制之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夫妇到父子再到君臣,由小及大,完整的一套尊卑体制将所有人都牢牢地框在里面,那么封建的这种统治一切都解释的通了。

这套封建完整的秩序就被统治者推向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达到从潜移默化间让民众服从这种统治剥削的目的。这一时期的贞洁烈女也是如雨后春笋,寡妇不再嫁,成了社会默许。在每一个名门望族的村落之外,一座座牌坊被立了起来,这些封建对女性的枷锁成了村落家族的荣誉。而背后却是每一个守节节妇常年的心酸。在当时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每个地区几乎都有五十多位节妇,守节带来的封建荣誉,以及免除赋税的现实利益。一些所谓的名门望族为了这些甚至强迫寡妇守节达到一种丧心病狂的地步。

       宋明理学之后,明清维护封建统治只能继续走"老路子"。守节,这种看来不符合小农经济实际的做法也被后来者全盘继承。包括满清自关外而来,有着浓厚的游牧民族习俗,也难逃被同化的结局。这种传统的封建思想在代代传承中也不可能守旧的存在,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悄然间随着时代的变迁,守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在加强,却是在异化。

三、理学大义脱离现实,节妇难于守节。

经济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礼教。经济的发展再加之读书的风气,在社会之上普遍蔓延,促成文化的兴盛。文化的兴盛怎会拘泥于传统的官方正学。一些适合市井小民口味的一些小说也开始出现。今天我们翻开当时的一些小说《红楼梦》或者是《金瓶梅》,从这些明人所撰写的反映市井生活的小说中,我们也可以对明人的生活窥探一二。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在改变,娱乐场所也开始增多,市民的娱乐生活也开始繁荣,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保守势力。

       贞洁烈女的意思是临死不屈、捍卫自己的贞洁的女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贞烈的要求,简单说,就是忠于丈夫。没有丈夫之前,要忠于未来的丈夫,不能做越轨的事。有丈夫以后,一切要听丈夫的,绝对服从。丈夫不在了,依旧如此。极端一切的,殉夫,至少不改嫁,守节。

       贞洁烈女,在古代是对一个女人最大的赞美,也是古代普通妇女能够得到的官方最大的认可。甚至在很多时期有很多寡妇为了得到所谓的“贞节牌坊”在丈夫去世后终身不嫁,,为其守节,寡妇姑且如此,寻常未出阁的姑娘们更是将名节男女大防看的比命都重。

       所谓“贞洁烈女”,主要指两类人“节妇”和“烈女”。所谓“节妇”,即指坚守贞节绝不改嫁的女子;“烈女”,指为了免受侮辱而自杀殉节的女子。

       在封建社会中晚期,“节妇”和“烈女”尤其被为社会所推崇。其中“节妇”与“忠臣”和“孝子”并列,成为人们共同遵奉的道德楷模。这三者与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正好相对应的。

       但其实“三纲”并不是先秦儒家提出的,而是董仲舒的说法。在此之前,卓文君光明正大的改嫁并没有多大了波澜。而“节烈”观念,更是要此后很多年,受理学影响才出现的。

       好了,关于“节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节妇”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