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病入膏肓

2.你知道哪些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人物与相关成语典故的关系_历史人物与成语故事

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有很多成语也是出自于这些名人的!下面我为大家介绍5个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

 释 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故事: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 h?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人物:孙膑b?n )

 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

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病入膏肓

1、一鼓作气(曹 刿)

一鼓作气,读音:yī gǔ zuò qì,汉语成语;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相关故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

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

"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

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

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2、一字之师(郑 谷)

一字之师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

多成语故事。

相关故事: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

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

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

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3、一字千金(吕不韦)

一字千金,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

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

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4、图穷匕见(荆 轲)

图穷匕见,读音tú qióng bǐ xiàn,图:地图;穷:尽;见:通字,同“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秦国很强大,在消灭了赵国後,打到北部的燕国,燕国岌岌可危。

燕国的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并派勇士秦舞阳作荆轲的助手,让荆轲带着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礼物,将一把毒药熬过的匕首藏在地图里。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买通了秦王左右为他们引见,秦王很高兴,就在咸阳宫接见他们。

在登上宫殿的台阶时,秦舞阳紧张得发抖,荆轲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过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後,又要看地图。

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献上去。

秦王慢慢展开地图来仔细看,当地图展到尽头时,藏在里边的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扯断了衣袖,转身逃走,荆轲就在後边紧追。

这时,秦王的卫士们赶来了,荆轲受了伤,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

最後荆轲被卫士们杀死了。

5、纸上谈兵(赵 括)?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相关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你知道哪些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病入膏肓: 注释:晋景公得了重病。秦恒公知道了,就派最有名的医生缓去给晋景公治病。缓到来之前,晋景公梦见两个小矮人在他身边谈话。一个说:"秦国派来的医生就要到了,我担心他会伤害咱们呢!"另一个小人就说:"那咱们躲到膏以下、肓以上的地方去。他再高明,也不能把咱们怎么样了!"缓到了之后,先看看晋景公的脸色,又摸了他的脉搏,说:"大王,您的病太重了,已经发展到膏的下面、肓的上面了,这个地方针炙治不了,服汤药又不管用呀!"晋景公想起刚才的梦,便点点头说:"您说得很对,真是个好医生呀。"没过几天,晋景公就死了。成语"病入膏肓"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膏"是心脏下边的一块脂肪;"肓",是横膈上的一层薄膜。"膏肓"就是横膈膜和心脏之间的位置。"病入膏肓"就是说疾病十分严重。现在用意广泛得多了,不仅指疾病,凡是事情糟糕极了,无法挽救,都可以用它来形容。"二竖为虐"也是这个故事来的。"竖"是"小人儿";"为虐"是作弄人、害人的意思。后来就把病魔称为"二竖",用"二竖为虐"来形容被疾病所困。

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段背景故事,古代的许多成语都是和历史人物或历史相关联的,像叶公好龙、闻鸡起舞等成语都是如此。今天分享一个诞生在西晋时期的成语狗尾续貂?。

与?狗尾续貂?这个成语相关的历史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司马懿的第九子司马伦。司马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司马伦被封为赵王。司马伦也是西晋?八王之乱?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晋武帝司马炎选择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司马衷,司马炎去世后其子司马衷即位。不过司马衷此人并不聪慧,对政事也是一窍不通的,导致皇权旁落到皇后贾南风的手里。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作为皇位继承人,被认为是重大的失误。司马炎的皇后贾南风生性凶狠狡诈、弄权干政,结果司马伦就联合朝中的大臣带兵入宫杀死了皇后贾南风,事后司马伦还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知道自己通过这种手段当上相国是难以服众的,为了笼络朝臣,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司马伦开始大封文武百官,甚至连奴役都给予爵位,严重超出了当时宫廷的人员编制。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操纵后,司马伦认为时机成熟了,就自立为皇帝。

西晋时期高级官员的帽子上都有貂尾作为装饰,由于司马伦大肆分封文武百官,导致当时没有那么多的貂尾用来作为官员帽子的装饰物,最后只好用狗尾代替貂尾。当时的人们讽刺司马伦朝廷的这一举措,编了一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

狗尾续貂这个成语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它是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