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囫囵吞枣怎么造句,用成语囫囵吞枣

2.用囫囵吞枣造句

3.张冠李戴的解释和造句?

4.囫囵吞枣的意思。

囫囵吞枣的意思张冠李戴的意思_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造句

张冠李戴的意思是:张某的帽子戴在了李某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读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出处:钱希言《戏瑕》卷三:唐武后时,有“张公吃酒李公醉”之谣……其时又有“张公帽儿李公戴。”

近义词: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反义词:对号入座、毫厘不爽、不差毫发。

张冠李戴造句

1、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2、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3、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4、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5、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6、奖状是老李的,他却张冠李戴,发给了老王。

7、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8、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用成语囫囵吞枣

1、他就囫囵吞枣般把这件事情敷衍过去了。

2、我们做事情要认认真真,不能万事都囫囵吞枣。

3、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

4、我看书总是囫囵吞枣的,当伯父问我时,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5、学习切忌囫囵吞枣,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6、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7、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做,否则欲速则不达。

8、你能不能不要囫囵吞枣的把这篇文章阅读完。

用囫囵吞枣造句

 

成语: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造句:

1、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2、读书不可囫囵吞枣,方能体会其中精华所在。

3、读书不是竞赛,你是去悦读,因此不妨慢慢地来,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悦的:请细细的体味,切勿囫囵吞枣。

4、“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5、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胜过囫囵吞枣地看十本书。

6、我已经读过数不清的电子书,囫囵吞枣了各种博主的许多经验,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7、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8、囫囵吞枣的吃完午饭,然后又整个下午昏昏沉沉?

9、有些老师不重讲解,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

1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张冠李戴的解释和造句?

用囫囵吞枣造句如下:

1、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2、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3、学习知识绝对不能囫囵吞枣,马虎了事,要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彻底。

4、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5、没错,千百万囫囵吞枣般读过他的某一部小说的读者都会如饥似渴地径直返回书店去购买他写的书,这是可以理解的。

6、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7、学习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要细嚼慢咽;运用知识更不能张冠李戴,而要细心!

8、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9、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10、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11、一直想着说、读、写、练,却总是囫囵吞枣的一带而过。

12、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13、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14、学习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要细嚼慢咽;运用知识更不能张冠李戴,而要细心!

15、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囫囵吞枣的意思。

张冠李戴是一个常见的成语,你会用张冠李戴造句吗?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张冠李戴的造句,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张冠李戴的意思

读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物件。颠倒是非

用张冠李戴造句

1 可是近些日子,刘颖竟然有那么好几次转分机电话,都出了岔子,不是张冠李戴,就是颠三倒四。

2 但在公安的“起诉意见书”里,没有此案操盘者卓志兴的名字,罪行还被张冠李戴到了吴俊柏的头上……

3 铡庞昱倒是有点事实根据,却是张冠李戴,忠奸颠倒。

4 邵教授很有涵养的听完刘小飞的长篇大论,这些传奇故事大多是笔杆子们根据领导意志演绎来的,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的很多。

5 他对内部无非做到松紧有序、重奖忠心人员、严惩危险分子,对外的策略就是给自己所有非法组织改名换姓、张冠李戴、以减少影响和被注意的程度。

6 年出口大米这件事被精英故意诬蔑,后被纠正,你居然能张冠李戴,拿来为精英们的错误政策辩护,你可以当精英的太师爷啊!回复本帖。

7 铁路杀手篇之张冠李戴遭陷害。

8 关于童年与少年的记忆在我心中已经一片混沌,常常张冠李戴,却又没有太大区别。

9 偶尔,他和同学们聊天时会冒冒失失地弄出个张冠李戴的新鲜事儿或新鲜词,让大家晕头转向,而他却自以为是得意洋洋地炫耀说:“这是学问,你们不懂!”。

10 把你害成这样的确实是凌云飞与龙组的人,但此龙组并非彼龙组,希望你别张冠李戴。

11 为官者都是注重颜面的,自己张冠李戴闹出了乌龙,无疑是再打人家夏书记的脸。

12 芮挺章身为国子生,选同时人之诗,且王之涣又非无名之辈,芮当不至于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13 更何况有些事是罗贯中张冠李戴的,颠倒是非的,无中生有的,甚至是凭空臆造的。

14 会不会是只记住了身着道袍,张冠李戴认成了别的云游道士?这世界上身穿道袍的道士可不止于一粟一人。

15 参加测试是为了证明学员的自身的条件适合哪种职业,从而才能尽可能的去培养人才,否则自愿选择的话容易张冠李戴,埋没人才不说还会误人前程。

16 正史与方志记载历历在目,岂可张冠李戴,混为一谈呢!正是由于历史知识贫乏,造成了当今五省七家争抢二乔故里的闹剧发生。

17 既然张冠李戴不得,便李冠张戴如何?

18 陆羽差点一个趔趄把牙齿都摔掉了,这都啥跟啥,完全是张冠李戴。

19 尽管她语气肯定,我还是心存狐疑,想来道听途说,或者张冠李戴。

20 误打误撞张冠李戴,小丫头不识天高恋上国王。

张冠李戴的正确造句

1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2 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3 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4 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5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6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7 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8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9 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10 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11 奖状是老李的,他却张冠李戴,发给了老王。

12 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

13 在刚开始的那几天,您总是张冠李戴地把这个同学叫成那个同学,同学们私下都笑您好"傻"。

14 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15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16 我看书总是囫囵吞枣的,当伯父问我时,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17 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18 把沈雁冰的笔名说成是老舍,这不是张冠李戴是什么?

19 这种张冠李戴的嫁接要讲究裁剪技巧,注意与领导分管的工作巧妙吻合、不露痕迹。

20 然而,因编纂仓促,漏误颇多,张冠李戴不下千处。

21 没想到母老虎居然会玩这种张冠李戴的游戏。

22 几个不怎么通顺的句子,几个字看上去歪歪斜斜的句子,几个常常会出现汉语拼音的句子,几个有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别字的句子。

23 哈哈哈,一阵阵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是什么这么好笑呀?原来同学们在玩张冠李戴的游戏。

24 唉,是啊!一身的骨头已经酥化,严重的缺钙了;高度近视,走路直往人身上撞了;记忆力极差,经常把历史事件张冠李戴了,手脚也慢了,抓不住球体了。真的是“老”了,不中用了?

25 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26 美好的东西不胜其多,如果盲目追求那种流行的性格,不成东施效颦的笑柄,也会留下张冠李戴的遗憾。

27 可是多数时间,沉浸在书堆中的陈安之,是一个路盲,送货时经常搞错路线,甚至张冠李戴。

28 反正所有的罪过都可以搬到失败一方的头上,而正义和真理则可以张冠李戴,放到自己这一边。

29 老师问同学们:"除了那本书外,还有没有看过其他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人举手,但是却只是说到了他们某些人物的名称,有的甚至张冠李戴。

30 卓志兴至今仍未被昌吉州检察院“另案处理”,而卓志兴所犯的数个案子照样被该院张冠李戴在吴俊柏头上,成了定吴俊柏的“证据”。

张冠李戴造句的人

囫囵吞枣,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宋·圆悟克勤《碧岩录》。该成语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囫囵吞枣造句如下:

1、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2、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3、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4、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5、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6、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7、“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8、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9、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10、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11、学习切忌囫囵吞枣,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12、陈正之是宋朝的读书人,他看书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13、许多基本概念的学习是不能囫囵吞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