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泊秦淮杜牧翻译

2.分析姜夔《扬州慢》中的“黍离之悲”和艺术特色

3.谈谈你对黍离之思的理解

黍离之悲读音_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是什么的代名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悲剧元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环境的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弱点和生命的无常。黍离之悲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

黍离之悲的故事背景

黍离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他有一位美丽聪明的妻子,名叫莘莘。莘莘深爱着黍离,但是黍离却对她不屑一顾,常常对她冷言冷语。莘莘为了赢得黍离的爱,不断地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女子。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恶作剧。楚国发生了一场战争,黍离被派往前线,而莘莘则被迫留在家中。在黍离离开后不久,莘莘就被楚国的敌人俘虏了。莘莘被迫嫁给了敌人的将领,成为了他的妻子。

黍离之悲的故事发展

黍离在前线战斗了很长时间,终于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回到了家中。当他得知自己的妻子被敌人俘虏后,他十分悲痛,决定前往敌人的营地营救妻子。他带着一些财物前往敌营,想要用财物换回妻子。

然而,敌人并不肯放过他的妻子。黍离十分愤怒,决定和敌人决斗。他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勇敢,但最终还是战败了。黍离被敌人,他的妻子也因此而死。

黍离之悲的意义

黍离之悲是一种典型的悲剧元素。它通过对人物的命运和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生命的无常。黍离和莘莘都是善良而努力的人,但是他们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黍离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勇敢,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他的死亡表明了人类的无力和生命的脆弱。

黍离之悲也表现了爱情的伟大。莘莘深爱着黍离,但是黍离却对她不屑一顾。然而,当莘莘被敌人俘虏后,黍离却毫不犹豫地前往营救她。他的勇气和爱情表明了人类的善良和伟大。

泊秦淮杜牧翻译

黍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古诗词中不乏带有这种感情的作品,宋词中以南宋词为多。

1、《凄凉犯》—南宋·姜夔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着。怕匆匆、不肯寄予误后约。

题主提到了姜夔的名词《扬州慢》,其实姜白石有多首感怀时事之作,这一阙《凄凉犯》,与《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词写于合肥,彼时淮南重镇合肥已是边城,因其景色荒凉,姜夔不禁生出悲戚之情。“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景物皆染我之颜色,颇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感。

2、《八声甘州》—南宋·张炎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瑏琉?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张炎是曾见过临安全盛的贵公子,宋亡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居临安,晚年不免于卖卜寄食,宜其不胜盛衰兴亡之感。这一阕词中,“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凄咽苍凉,无限感慨。

3、《诉衷情》—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4、《谢池春》—南宋·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两首词皆出自陆游,其中的悲哀不似前几首词一般的触景生情,而是通过回忆曾经的戎马生涯,由内心而发对报国无望的叹息。陆游是怀着强烈家国之情的,“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与“叹流年,又成虚度”,是同样的情感,这种无奈是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5、《浪淘沙》—南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国破家亡的哀叹,不得不提到李后主,他的词中,无不透露着黍离之悲。李后主的悲戚之感,多以在词中怀念曾经宫廷的奢华美好的生活来表现。例如“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表面上是在思念曾经浮华,但内里却是对已亡故国的一种缅怀。

6、《思旧赋》—魏晋·向秀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7、《枯树赋》—北周·庾信

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做一下延伸,如果不仅限于诗词,这两首赋也都符合题意,含黍离之悲。

分析姜夔《扬州慢》中的“黍离之悲”和艺术特色

杜牧的泊秦淮原文及翻译如下

泊秦淮

朝代:唐朝 作者: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②[泊]停泊。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谈谈你对黍离之思的理解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哀叹~

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篇~作感慨亡国之词~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所谓“黍离之悲”是对历史盛衰、国家兴亡的悲悼。在本诗中,周朝大夫怀念败亡了的宗周王朝,因见故国的宗庙、宫室长满黍稷而生出悲悼之情。西周末年,相传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戎族入侵,诸侯不再勤王,西周于是灭亡,都城镐京被夷为平地。周平王被迫东迁雒邑,国势就此一蹶不振。曾经是各诸侯之王室,是繁华的宫殿,现在面对满目的黍稷,东周王朝的士大夫,自然对那繁华昌盛的宗周故都怀有无限眷念之情,不禁心中悲怆不已。这种由茂盛的黍离而生出的对故国衰亡的悲情就称之为“黍离之悲”,其实质在于“亡国之痛”。后来人们就以“黍离之悲”为成语,表达故国哀思、亡国之痛,“黍离之悲”也就有了特定的美学含义。也正由于这首诗歌的流传,“黍离之悲”在中国文化中成了一种深沉的民族心理沉淀,成为亡国遗民借以抒发爱国情愫的一种典型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