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马绍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后一句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才是关键?

4.品读《资治通鉴》[759]|曹髦死前留下这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

6.大将军司马昭掌握大权,一心要篡夺帝位,魏帝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语典故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贬义词吗_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

2、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见司马昭弑君),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见魏晋禅代)。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汉语成语,拼音是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司马绍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思: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

2、《汉晋春秋》载,魏帝曹髦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专权,图谋夺取帝位。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比喻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该成语多作分句或独立成句,也作定语。含贬义。也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成语,意为一个人的心思和意图,即使不言语表达,也会被人们所知道。

全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可久矣,吾当出之。”

译文:

司马昭谋权篡位的野心,路上的人所知道的。我们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天要和你亲自出兵征讨的。

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创作背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成语就是小皇帝曹髦的创作,曹髦在说了这句名言之后,就率领僮仆,摇旗呐喊着杀向司马昭的家,行至半路,遭遇太子舍人成济,小皇帝曹髦不幸以身殉职。

如何赏析:

这句成语的背后,反映了一种政治现象,即当一个人的权力欲望过于强烈时,往往会被众人所察觉,并引起警惕和防备。因此,这句成语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慎言慎行,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欲望,否则会招致他人的反感和抵制。

启示:

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懂得隐藏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欲望,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底牌和意图。同时,要时刻保持警惕,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以免被他人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后一句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才是关键?

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释义: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读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lu ren jiē zhī

例句:

1.你不给有点宽恕之心?

2.他充满同情之心。

3.应珍惜仁慈之心。

4.就为了表达你的反叛之心么?

5.他们充满防备之心。

6.我丈夫遭受痛苦是他有怜悯之心吗?

7.吾之心!让我和您说一句话!

8.她已抛弃一切廉耻之心。

9.他的怜悯之心被激起了。

10.同情之心有一半是虔诚。

11.你为什么折断我?你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吗?

12.我们总是有着恐惧或贪婪之心。

13.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

14.他对那个乞丐毫无怜悯之心。

15.才平息了妒忌之心。

16.这是我感激之心的小小象征。

17.她对那老人动了怜悯之心。

18.他的作为是贪婪之心所驱使的。

19.至于更遥远的北高加索地区目前尚存疑虑,虽然格鲁吉亚之心路人皆知。

20.一些***(比如,萨科齐)边缘化英国的企图已成司马昭之心--公开宣称使用新欧洲结构以施加更多监管,公然反对那些只对单一市场感兴趣的国家。

品读《资治通鉴》[759]|曹髦死前留下这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按照《三国志 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的记载:

帝(魏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这话的意思是说:

魏帝曹髦看到自己的毫无权力,感觉到非常愤忿,于是召集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道:司马昭的野心,就连路人都知道了,我不能坐视被废除的耻辱,今天我应该与你们一出去讨伐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后一句就是: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魏帝曹髦等于是表明自己不愿意像汉献帝一样,坐着被废除,他想找机会铲除司马昭,当年魏帝曹髦才20岁,年轻有为,用钟会的话来说就是:武类太祖,文同陈思。意思是武功像曹操一样,文采如曹植一般,这可是相当高的评价了。

也就有了后来的甘露之变,魏帝曹髦率领一批宫人、太监、侍卫等人一起大呼小叫地出宫讨伐司马昭去了,先是在半路上遇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司马伷不敢交战了,直接逃走了,后来曹髦又遇到了贾充,结果被贾充指使的成济所弑杀。

曹髦的行为完全就是自杀行为,而不是刺杀司马昭,他从第一步就走错了,当曹髦想行动时,他居然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王沈、王经与王业三个人,这三个人当中就有两个人不可靠,直接报告了司马昭,只有王经忠于曹髦,这一步就走错了,就算有这个可能,曹髦也是会失败的,事情被泄露怎么可能成功。

其实就算没人告密,曹髦也不可能成功,经过十几年的篡位,司马家已经牢牢控制了朝政,整个朝廷之上,所有的政权和兵权都是司马昭控制的,皇宫之中曹髦身边的卫士、太监、宫女几乎都是司马昭派来的,曹髦根本毫无反抗之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曹髦的行为就是自杀,以自杀来阻止司马昭篡位,司马昭之心确实是路人皆知,但曹髦不愿意坐视耻辱,而愿意奋力一搏,这种行为确实说明了曹髦是个热血青年,不枉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皇帝的血性。

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

资治通鉴白话文

甘露四年(公元259年)

春,正月,黄龙两次出现于宁陵的井中。在此之前,顿丘、冠军、阳夏地方的井中多次有龙出现,魏国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魏帝曹髦说:“龙代表了君主之德。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多次屈居圩井中,这不是好的兆头。”于是作《潜龙诗》以自我讽喻,司马昭看后十分不满。

景元元年(公元260年)

夏,四月,皇帝下诏,有关官员一切遵照以前的命令,再次晋升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加赐九锡。

魏帝曹髦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五月七日,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受废辱,今天就与你们一起出宫讨伐他!”

王经说:“古时鲁昭公不能忍受季氏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氏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去讨伐他呢?一旦如此,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却反而使病包厉害了吗?将有不测之祸,请陛下重新考虑!”

曹髦这时就从怀中拿出黄绢绍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决定了!就算是死,又有什么可怕的!更何况不一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

王沈、王业跑出去告诉司马昭,想叫王经与他们一起去,但王经不去。曹髦随即拔剑登车,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曹髦,魏帝曹髦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被吓得逃走了。

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杀死于车下(时年二十岁)。

司马昭听到消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马孚奔跑过去,把曹髦抱到自己腿上,哭得十分悲哀,说:“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啊!”

司马昭进宫,召群臣会议。尚书左仆射陈泰不来,司马昭让陈泰之舅尚书荀顗(荀顗,是荀彧之子)去叫他,陈泰说:世人都拿我和舅舅相比,从今天的事来看,我舅舅就不如我了。”但子弟们里里外外都逼着陈泰去,这才不得已而入宫。他见到司马昭,悲恸欲绝,司马昭也对着他流泪,说:“(陈泰,字玄伯),你看我该怎么办?”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稍谢罪于天下。”司马昭考虑了很久才说:“你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我说的只能是这些,不知其他。”司马昭就不再说话了。

太后下令,列举高贵乡公的罪状,把他废为庶人,以平民的丧礼安葬。拘捕了王经及其家属交付廷尉处置。王经向他母亲谢罪,他母亲脸色不变,笑着回答说:“人谁能不死,只恐怕死的不得其所。如此全家为天子而死,何恨之有!”到被诛杀的那天,故吏向雄为之痛哭,悲哀之情,感动了整个街市之人。而王沈因通风报信之功,封安平侯。

五月八日,太傅司马孚等人向朝廷进言,请求以亲王之礼葬高贵乡公,太后批准。

派中护军司马炎迎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于邺城,作为魏明帝的嗣子。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

五月二十一日,群公(三公加上太傅、大将军)上奏太后,从今天起,太后所颁发的命令,都称为“诏制”。五月二十一日,司马昭上书,坚决辞让相国、晋公、九锡,太后批准。五月二十六日,司马昭上书:“成济兄弟大逆不道,灭族。”

大将军司马昭掌握大权,一心要篡夺帝位,魏帝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语典故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是: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野心非常的明显,每个人都知道。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在他父亲司马懿和他哥哥的影响下,极力的发展自己司马家族的势力,一时间权倾朝野。

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来形容他的野心,后来魏帝率兵征讨司马昭,却被司马昭的同党刺死,而司马昭并没有追究同党的责任,反而封同党为王。

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撺掇魏国政权,建立晋朝,人们就用用司马昭之心,来形容一个人的野心。

扩展资料: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三国后期,魏国有一个叫司马昭的,他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他沉着冷静,坚强,雄才伟略,掌握着魏国的大权。

司马师身死之后,司马昭就当了魏国的大将军,就这样魏国的大权还是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司马昭不仅非常狡诈而且权欲心还非常的重,作为皇帝的曹髦却没有话语权,更不能左右朝廷的事情,在没有话语权的曹髦心里怎么会不愤怒呢。

他很早就知道司马昭有谋权篡位的野心,指不定哪一天自己皇帝的宝座就做到头了,要拱手相让。于是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百度百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典故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某人的心思、企图已经显然、被人公开地知道了。

故事发生在魏国时期,当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掌握实际的大权,但他一心想要篡夺魏帝的皇位。魏帝非常气愤,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司马昭的心思已经为人所知,包括百姓路人,不仅仅是朝中的大臣。

后来,这句话被引申为表示某人的意图或想法已经非常明显或被公开地知晓,无法掩盖或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