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心术文言文答案

2.曹刿论战文言文知识总结

3.子鱼论战的阅读答案

4.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

5.遍开头的成语

6.惠_的成语惠_的成语是什么

7.曹岁论战翻译

小惠未遍_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如下: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心术文言文答案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神是不会保佑的

楼主是要翻译曹刿论战?

原文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小小的信用不足以相信,神灵不会赐福(指保佑)的

曹刿论战文言文知识总结

1. 文言文点击曹刿论战答案

曹刿论战

一、词语解释

1.鄙:浅陋,无知。 2.察:明察。 3.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4.惠:恩惠

5.福:保佑

二、句子解释

1.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2.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必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衰竭,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耗尽。

4.我看(齐军)车轮碾过的痕迹杂乱,望见(齐军)军旗倒下,所以(下令)追逐齐军。

三、内容理解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请见 (3)夫战,勇气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2.(2)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3)善把握战机,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3.(1)鲁庄公不知取信于民盲目迎战。(2)作战时盲目应战,不察敌情。(3)鲁庄公不知敌军是否有埋伏时就下令追击。

4.C 5.D 6.A 7.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1)因为题为论战,这样写恰如其分(2)通过对话来表现曹刿远大的政治目标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四、《左传》左丘明,春秋

宋楚泓之战的答案要吗 ?要的话早点说哦。

2. 文言文点击 曹刿论战 答案

曹刿论战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3. 《文言文点击》中曹刿论战的题目与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得分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得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

得分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

答案:11.答案:A

(2分)

12.答案:(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共2分。共两空,每空1分 )

13.答案:(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1分)

1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4. 语文曹刿论战求答案

1、有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答: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因为第三条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取信于民,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所以这一条是作战的主要条件。

3、选时机: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

4、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刿的形象的。

(供你参考)

5. 阅读《曹刿论战》答案

一、(一)9.(1)赐福、保佑。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

(4)对……感到惊奇。(每小题0.5分,共2分。)

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每小题2分,共4分。) 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12. 语言 ;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每空1分,共2分。)

2.河南省(09)17、(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20、(2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1.(2分)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3.怀柔区(09北京市)10. (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11.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12.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答案二:4.莆田市(09福建省)5.(3分)(1)问:参与(2)福:赐福、保佑(3)故:缘故、原因(3分,每小题1分。)

6.(3分)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解释出“鄙”“谋”的意思各得1分,整体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7.(5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分,每个分句1分。)(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分,若只答“夫大国,难测也”,或只答“惧有伏焉”得1分;若只答“夫大国”则该题不得分。)8.(4分)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5.天水市(09甘肃省)16、(1)同“遍”,遍及;普遍。

(2)参与 17、C 18、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相报。(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

19、(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0、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6.义乌市(09浙江省)16.B(2分)17.D(2分)18、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2分,意 思符合即给分)19.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

6.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得分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得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翻译: 得分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 答案:11.答案:A (2分)12.答案:(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共2分。

共两空,每空1分 )13.答案:(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1分)1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共3分。

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江苏省淮安市2008年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①又何间焉 间: ②小惠未徧 徧: ③神弗福也 福: ④牺牲玉帛 牺牲: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曹 刿: 鲁庄公: 答案:18、略 19、B20、略21、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2008年福建省三明市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16.用原文语句答题。

(3分)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

答案:1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15.(5分)(1)(2分。

每个分句1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3分。

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

7. 曹刿论战 练习题及其答案

一 不仅仅是曹刿有军事谋略,鲁庄公的为百姓做事(取信于民),善于听取一介平民的意见,充分相信别人都十分重要。

兵马装备方面的是战争准备,鲁国是弱国,与强大的齐国相比,这些根本没有可比之处,大可不谈。而鲁庄公回答的内容却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思想,是弱鲁战胜强齐的最后机会,而且是战争胜利的保障。

二 1、对吃肉的大官们的鄙夷与不屑,对自己十分相信;不屑,鄙视。

2、弄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迷惘的表情。

三 1、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用来比喻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古义:案件。今义:监牢。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4、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句子翻译1、祭祀用的祭品,从来不敢以少报多,一定如实禀告神。

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能根据实情来处理。

3、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4、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8. 曹刿论战全品文言文答案

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 《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 :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

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 (间:间隔) B.神弗福(福: 幸福)C.谢将休士也 (谢:感谢) D.淳于髡谓齐王 (谓:对……说)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 无劳倦之苦 B.先帝不以臣卑鄙 何以战C.而擅其功 面山而居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1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打败齐国的关键就是靠军队的勇气,于是曹刿亲自驰骋疆场,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击败齐国。

B.甲文中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看法,生动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C.乙文中淳于髡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只有依靠强大的秦国和楚国,齐国才能避免战争。

D.乙文中齐王虽然对强大的魏国有恐惧之心,但齐国的将士却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立功,大将田父表现尤为突出。12.下列对两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的语言精练明快生动,说理直接明了,开门见山,针对性强。

B.甲文主要是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乙文主要是写淳于髡用讲故事的方法对齐王晓之以理,达到了劝阻齐王的目的,展示了淳于髡的聪明才智。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战争有关 。

甲文对战争场面进行了详写,而乙文则对战争场面进行了略写。D.甲乙两文都用了对比写法。

语文试卷第4页(共14页)甲文中曹刿与鲁庄公作对比,突出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乙文中淳于髡与齐王作对比,来烘托齐王的胆小。 13.将第三题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译文: 14. 你对甲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3分) 9.D 10.A 11.B 12.B(13.(1)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2分)(2)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使百姓疲乏。(2分)14.可从曹刿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以及聪明才智等选择任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作答。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3分)。

子鱼论战的阅读答案

1. 曹刿论战古文知识 :一词多义,通字,古今异义等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

15.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 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所以 (故逐之)

2.从:听 (民弗从) 跟随 (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 (何以战) 按照 (必以信)

5.请:请求 (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 (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 (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 (公与之乘)

7?安: 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通字

1.小惠未(徧):通“遍”,遍及。

2. 的复习知识

曹刿论战

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关心国事和他对当时形势敏锐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

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1.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

2.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可以用上文那两个词来验证?

鲁庄公 “鄙”

(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

曹刿 “远谋”

(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

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和追击的时机作了议论?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本文以人物的_对话_____形式运用__对比____写法记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战争_长勺之战________。

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靠的是曹刿_的正确的军事理论:政治上__取信于民战略战术上_后发制人

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冒进,但尚能接纳别人的意见。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⑷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3. 曹刿论战的知识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 急

/Article/ShowArticle?ArticleID=842曹刿论战 阅读题集下载还有北京市密云县2008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得分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小惠未徧 徧:(2)彼竭我盈 盈:得分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翻译:得分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答案:11.答案:A(2分)12.答案:(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共2分。

共两空,每空1分 )13.答案:(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1分)1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共3分。

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江苏省淮安市2008年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①又何间焉 间: ②小惠未徧 徧:③神弗福也 福: ④牺牲玉帛 牺牲: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曹 刿:鲁庄公:答案:18、略 19、B20、略21、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2008年福建省三明市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16.用原文语句答题。

(3分)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

答案:1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15.(5分)(1)(2分。

每个分句1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

5. 关于曹刿论战的文学知识

一. 文学常识。

1. 作者:左丘明。

2. 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一部有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二. 文章内容。

1. 分段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曹刿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第三段):写战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

2.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要取信于民、详察敌情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3.写作特色 :

1)对比、对话突出人物。

2)内容详略得当。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1)曹刿-远谋。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鲁庄公-鄙。急躁冒进、鲁莽行事,但虚心求教、知人善任。

本文从三方面突出鲁庄公的“鄙”:战前,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同样鄙陋的“肉食者”和子虚乌有的神灵身上;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胜而不知何以胜。其目的在于和曹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

2.本文对战争略写,“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便带过。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却写得很详尽,是因为:

1)本文重点在“论”战,对话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2)能够以次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见形成对比,突出中心。

6. 曹刿论战语法知识

古今异义

1.又何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也 (古义:虚报 今义:增加)

4.玉帛 (古义: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为革命事业献身 )

5. 肉食者,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6.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译:能,行)

7.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

8.齐师我(古义:讨伐 今义:砍伐)

9.齐伐我(古义:军队 今义:师长)

10.必以(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1.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通字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

词类活用

1.又何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 (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狱 )

3.弗敢也 (古义: 虚报 今义: 增加)

4.玉帛 (古义: 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 为革命事业献身 )

5 肉食者,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6 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译:能,行)

一词多义

1 故:公问其故:原因 2 从:民弗从:服从,顺从

故逐之:所以 战则请从:跟随

3 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公问其故:其中的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7. 曹刿论战笔记和复习资料

《曹刿论战》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

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

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

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

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

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二、问题研究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

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

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 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2.怎样评价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

8. 曹刿论战的译文以及重点考点

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人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 :“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像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要把他分别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 ,老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要对神诚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查清楚,一定要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一起去。”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车车辙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哪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车辙痕很乱,远望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宁令追击她他们 ”

考点: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两句的译文。以及重点字词的翻译,再加上人物性格的了解。

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

2007中考语文盘点-----文言文篇

(二)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完成12—16题。(共13分)(镇江卷)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

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 “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

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遍开头的成语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这一点在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曹刿见到庄公以后,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庄公讲,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却认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庄公又说,祭祀时所用供品必定如礼,从不敢擅自更改.曹刿同样不以为然,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到庄公讲到他在处理案件时,无论大小,总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时,曹刿才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政治优劣和民心向背为基石的.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令人钦佩.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临阵而斗,用智为上.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惠_的成语惠_的成语是什么

遍开头的成语有:遍体鳞伤、遍地开花。

1、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象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

2、遍地开花: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

遍结尾的成语:

1、小惠未遍:惠恩惠遍普遍。一点小的恩惠,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得到。

2、千遍万遍:形容次数很多。

3、朝成暮遍:早晨刚写成,晚上就到处流传。形容文章流传迅速。

遍居中的成语:

1、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2、饿殍遍野: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3、满山遍野: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4、走遍天涯:天涯天边,指极边远的地方。哪儿都走过了。形容到过的地方很多。

5、千遍万遍:形容次数很多。

遍开头的成语接龙:

遍地开花 、花花绿绿、绿水青山、山崩水竭、竭诚相待、待贾而沽、沽誉钓名、名垂后世、世风日下、下气怡声、声价百倍、倍道兼进、进退无门、门当户对、对薄公堂、堂皇正大、大智若愚、愚者千虑、虑无不周、周贫济老、老有所终、终养天年、年幼无知、知足常乐。

曹岁论战翻译

惠_的成语有:背惠食言,惠子知我,小惠未遍。

惠_的成语有:惠子家穷,背惠食言,漂母之惠。2:结构是、惠(上下结构)_(左右结构)。3:拼音是、huìgù。

惠_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惠顾huìgù。(1)光临;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二、国语词典

惠心照顾。如:「铭谢惠顾」。词语翻译英语yourpatronage德语IhrfreundlicherBesuch(zueinemGesch_ftskunden)(S)法语honorerdesisite

三、网络解释

惠顾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若惠顾前好,缴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

关于惠_的近义词

赐顾

关于惠_的词语

二惠竞爽好施小惠惠然之顾小惠未遍惠子知我肉眼惠眉行惠施利齿牙余惠背惠食言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惠_的详细信息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